罗庄镇瓷器是古代的吗?

宦佳文宦佳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罗庄镇瓷的烧造始于民国时期,至上世纪80年代初达到鼎盛。罗庄镇周围陶土丰富,粘性好,瓷化程度高,烧成的瓷器坚硬光亮,不渗水,价格低廉,因此有广阔的市场,远销东北三省和山东大部分地区。

新中国成立前,罗庄镇有窑场七家。镇西头的兴宝元窑场最大,烧制的坛、罐、盆也最大。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窑主刘玉祥在窑尾安装一部自制的鼓风机,节省了烧窑时的人力,提高了温度和产量,年产大缸2万多个。抗日战争时期,部分窑场被日军占领,瓷器的制作和销售受到影响。民国三十三年三月(1944年3月),在罗庄镇成立了中共淄博县委员会和淄博县民主政府。县民主政府和鲁中行署轻工业管理局,拨款4000元在镇子东头购买3座旧窑,成立“公营窑场”,为解决军民急需和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积极贡献。县民主政府和鲁中行署还对私营瓷窑在资金、技术、购销等方面进行扶持,使烧瓷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罗庄镇的私营烧瓷业得到人民政府的进一步扶植。1956年,对全镇的烧瓷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成立了“东新合作社”和“西新合作社”两个集体烧瓷社。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这两个烧瓷社合并为“人民公社综合厂”。十年动乱时期,罗庄镇烧瓷业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罗庄镇烧瓷业蓬勃发展,仅存的七家老瓷器厂恢复了生产,新建起近十家小厂家。

罗庄镇烧瓷业的制瓷工人和烧炉工人都本镇农民,一般为世代相传,有着娴熟的手艺。1982年烧瓷工800余人,年产各种瓷器10多万件,产值20万元,成为罗庄镇农村重要的经济收入。80年代中后期,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罗庄镇的烧瓷业急剧衰落,至90年代后逐渐倒闭消失,延续七十余年的罗庄镇瓷成为淄博文化陶瓷史册上的一段佳话。

与其它民间工艺不同的是,民间陶艺作品的作者往往只满足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对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并不加以过多考究。因而,一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佳作常常被民间艺人们忽视或遗忘。因此,如何改变民间艺人“只重技艺不重创新”的不良习惯,对于挖掘和保护民间陶艺,使之薪火代代相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