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豆青瓷碟年款什么意思?
年款是陶瓷上表明制作年代的文字标记。清代陶瓷年款除康熙、雍正、乾隆前期多为双圈青花楷书款外,其余多为红彩或金彩,官窑瓷器年款均非常讲究,字体均为楷书、端正工整、笔道清晰,无飘逸感。民窑瓷器由于追求利益,书法不会那么讲究,因此飘逸之感较盛,字常有连笔。鉴别时应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具体在字的重点笔画上着力琢磨其中的辨伪破绽。例如康熙时青花款多为青料手写,由于是手写款,故笔画之间有交叉现象。其“宁”字右上不出头。“为”字右二笔向右稍勾,康熙晚期官窑款有“康熙御制”、“康熙年制”,“康”字“禾”头大而且高;“干”字无一横;用紫花釉料款时“制”字“衣”字头常为二横。
“雍”字或“永”字“禾”旁的左上点常与上一横相连。“正”字或“征”字大多为三横,且左右不齐。“年”字竖不过最后一横。“乾”字无一横。由于字数多,故“造”字经常简写成“乍”,款字排列有的是两边沿竖线不写到头的。雍正官款一般均为楷书。也有篆款和四字双方、圆款。有“雍正年制”、“雍正御制”、“大清雍正年制”款等。
乾隆款也有篆、楷书款,但以楷书为主,六字三行“乾隆年制”四字双方框款非常普通,楷书款与雍正款比较接近,也有“御制”款。嘉庆朝年款楷书款以“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款为主。嘉庆时期“成”字无三点水,“年”字无上点,有些为四点,个别为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