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作品几个系列?
初期风格:1991—1995年:此时的曾梵志创作了“面具”系列和早期的“肉系列”作品,画风带有浓重的叙事性和表现性。《最后的晚餐》等“面具”系列作品以冷峻写实造型的手法、沉闷压抑的画面色彩,以大块黑色和灰色调分割出的构图,表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在利益、享乐、道德和信仰之间复杂的精神状态在《肉系列》作品中,艺术家用不加调和的红白两色,将象征人类肉体的“肉块”推置前台;在“肉”的后面衬之以单调死寂的背景,以强烈的对比,揭示了人之肉体无处逃避的无奈。
白衣系列:1996—2001年 他以中国传统的书写方式,描绘了一系列以白衣人为主体的画面,白衣人被置于“抽象”或者“表现”的笔触所形成的画面当中,与四周的“无序”和“混朦”形成对比。在这个阶段,“白衣”系列作品和早期“肉”系列的后期作品基本上同时进行,前者开始摆脱叙事性,画面构成由写实走向抽象;后者则以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方式,以大量的色块和表现性的笔触,以及中国书法般的线条,将早期写实风格的“肉体”转化为一种抽象的符号。
厚涂系列:2001—2007年在“厚涂”系列作品中,画面从“白衣”系列中“透明”的白色,转为以堆积厚涂的方式形成画面的主体;在描绘手法上,艺术家开始尝试将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的手法和西方古典技法中“厚涂”、甚至是“堆涂”重油的手法结合使用,形成了兼具东西方文化意蕴的画面特质。在这个阶段艺术家在画布上,反复运用“积涂”和“厚涂”技法,以无数遍的“积涂和厚涂”形成了画面微妙的肌理效果和色彩关系,在油画的绘画语言上,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形成了区别于以往的当代中国油画家的“语言方式”。
风景系列:2006—2008年“绿墙”和“天空”,这是曾梵志“厚涂”系列中两个重要的“符号”。将这些符号“嫁接”在风景画中,曾梵志开始了全新的油画实践。“绿墙”系列,以中国的“院落”作为叙事的情境。在这些系列作品中,艺术家将这些情境置入一种“超验”的光色条件中,一种非东方也非西方的“人造”光色。天空是这个阶段创作中一个最重要的图象。这个带有“形而上”意味的空间象征,曾梵志以“厚涂”、或者“积涂”的方法,将画笔和画刀的笔触转化为中国传统的书写方式,将“天空”所具有的神圣性、宗教感和精神性,转化为一种“笔墨”的“势”和“韵”,形成新的绘画风格。
乱笔系列:2008—2011年经过在“绿墙”和“天空”风景系列作品中的尝试,2008年底,曾梵志开始了名为“乱笔”的创作,将“积涂”和“厚涂”技法所形成的画面结构和“透明”色彩的关系,转化为以书写性的“笔触”作为画面的主体语言,完成了他在油画语言方面最重要和最富特色的转换,并以这种方式形成了他在油画史中最具价值的语言创新。“乱笔”系列的创作过程在形式上分为三个时期:最初的作品是由“红墙”、“天空”这些主题所构成的形象出发,以书写性的“笔触”进行转化;期间形成以“笔触”为绘画主体语言的抽象作品;近期的创作又回到了图像与笔触之间的转化,将带有“叙事性”的图像以抽象的“笔触”为语言特征进行描绘,形成图像和语言间的冲突和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