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金条含金量是多少?
含金量千足的金子,民间称之为包金或金包银、沙金、金末入钢等。清代乾隆年间,官炉出的金子成色在98.2%以上,民间金匠用“水试法”,定其成色为足金。
这种足金每两可做成“大圆钱”二十文,每文约重一钱二分五厘,其金边仅能用手指甲划出痕迹,“三只指叩之铮然有声”。
其次是次金或“紫金”,“成色在九五、九六之间。用此金铸钱,每两可铸币二十二文,每文重九厘八毫(不足一钱),其金用手指甲不能刻画,亦无声”。再次是杂金,亦称“洋金”。是各种首饰或西洋工艺品回炉后所得的金子,成色多在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