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碗与清代碗底区别?

舒博琛舒博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明代碗足的造型是其时代主要特征,有以下五种造型特点:平底,无圈足,古朴庄重,多见于洪武青花碗;宽厚圈足,圈足内墙稍高且垂直,外墙宽而近于平,足底内凹成宽浅的浅圈,俗称“圈足大底”,或“塌底”,坚而厚。明早、中期常见,晚明少用。这种宽厚的圈足有施釉的,如明初釉里红碗底足内施釉;也有多露胎的,如永乐、宣德青花碗。

高圈足,外墙与足底垂直,呈梯形,明早期常见。矮圈足,内墙、外墙与足底近于垂直。外墙窄,与内口沿接界处有锋棱。外墙与底盘的交接处稍外撇,使底心微微内凹。这种矮圈足,自永乐时已经开始出现,明代中期普遍使用。拱璧形高圈足:外墙宽而近于平,内墙与底心垂直上收敛成近似于拱璧形的高圈足。明晚期盛行,是鉴定晚明瓷器的重要佐证。此外,由于明代晚期社会动荡,使民窑瓷器生产,呈现出一种畸形的势头,器物底足变得十分粗糙,接胎痕外露清楚,刀法粗糙,大而草率,足墙普遍加高,无釉处胎体沾砂黑疵,俗称“黑粑底”或“泥鳅背”。

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繁盛,使景德镇制瓷业有了飞速的发展,除承继前制工艺外,又制作出了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器型品种,其胎体造型和底部的造型特征,是鉴定明清瓷器的重要依据。清代在继承明制工艺制作上,进一步发展了各式各样的器物。前期在明代后期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中期则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由于经济的繁荣、官窑的重视,使制瓷业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鼎盛时期,尤其是雍正时期,其造型更加秀巧轻盈,胎釉完美,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清代晚期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使工艺制作水平一落千丈,虽然有所延续,但终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进入到了国弱窑衰的境地。 清代各种造型多有仿制前朝的遗风,尤其是仿制宋、明两代的器物较多,造型极为相似,几乎达到乱真的地步,尤以造型制作上最鼎盛的清三代时期仿制水准最高,鉴别时要从胎质、釉色、纹饰、款识等方面认真加以辨别。

清代碗的底部在继承明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富有创造性的制作和装饰,无论造型特征和装饰风格,与明早期相比,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碗足多为内壁斜入,外壁较直,足根部窄平,无明代波浪痕。足内底部,多微微内敛,挖削整齐光滑。有的呈泥鳅背状,与底部胎体粘结较牢。明代常见塌底、接痕和跳砂现象,清初少见。由于明、清两代胎体淘制工艺不同,致使底部出现了明代硬、清软的特点。器底沾窑渣,是清代官窑器出现的特有现象。清瓷出现的这些新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装饰特点,是鉴定明清两代不同时期的碗的重要依据。清中期以后到晚清时期,由于制瓷业的不断衰落,其工艺水平每况愈下,所制器物胎体变粗,器底也十分粗糙,足根宽平外撇,无明代和清早、中期的精致工艺,从而为鉴定器物的具体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