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瓷器的特征是什么?
清代从1644年起,一直持续到1911年,共计268年。清代前期经过顺治18年,康熙61年,雍正13年,乾隆60年,计152年。这是清代统治巩固,经济繁荣,文化学术发达,对外贸易昌盛的阶段。制瓷工艺发展至此可以说到了百花齐放的鼎盛时期,青花、彩瓷和颜色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取得了光辉灿烂的业绩。制瓷工艺无论从产量还是质量,都具有突出的成就,不仅式样多,而且造型和装饰精致美观,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产品远销欧、亚各国,饮誉天下。
清代中期的嘉庆和道光年间,统治开始没落,外强中干,瓷业也不像前期那么昌盛,产量减少,质量逐步下降。清政府开始闭关锁国的政策,取消了广州以外一切通商口岸,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被限制在极为狭小的领域内,反映在陶瓷上也日趋保守、陈规。晚期的咸丰、同治、光绪和宣统计52年,农民革命风起云涌,外国资本主义日益入侵,祖国大好河山处于多难之秋,制瓷工艺也进入了“万马齐暗究可哀”的衰退期。尤其是太平军解放了江西许多地方,对景德镇的制瓷行业破坏很大,景德镇从“匠从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制瓷中心沦为“街道萧条,商铺寥落”的小镇,制瓷业一落千丈。这时除了官窑瓷器还继承前朝做法继续生产外,民窑瓷器的制作质量和造型装饰艺术一泻千里,大不如前,胎体粗松,釉面稀薄,青花发色浅淡,彩瓷也暗然失色,图案呆板、粗俗,毫无生气。
清早期的官窑瓷器,胎体大多厚重,断面像青白色,胎质细腻坚硬,瓷化程度高,很少有杂质和砂粒,瓷釉洁白莹润,釉质肥厚,施釉均匀。中期的官窑器,胎体多数比早期的略薄,胎质仍细腻,洁白坚密。道光中期,胎体逐渐向厚重转变。嘉庆、道光时釉质不如乾隆时肥厚滋润,也有肥厚莹润的精品,只是较少。晚期的官窑器,由于统治腐败,制瓷管理松弛,胎质变得粗松,色泽较灰暗。从咸丰开始,器物的胎体又趋于厚重,但成型工艺差,有接痕和重釉现象,釉色灰白,不均匀。此期官窑年款题写草率,笔划无力,不如前朝工丽。民窑器的造型和装饰更难与前期相比了,胎体非常厚重粗松,瓷化程度已退居到明代中后期的水平,釉面粗糙,青花深浅不一,彩瓷颜色灰暗,图案线条草率。
同治时期,虽然仍存在种种弊端,但朝廷为了满足对外出口的需要,也为了改变其制瓷工艺的低迷状态,曾一度聘请一些有制瓷技术的徽州画师主持御窑的生产事务,力图振兴瓷业,出现了像“炉月轩”、“雅俗同珍”等精致、美丽的御用瓷器和“合兴堂”、“松鹤轩”等精细的新粉彩瓷,在当时有“小清官”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