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清代什么时候流行?
盖碗,也称“三才杯”,是我国汉族泡茶时必不可少的饮茶用具。“三才杯”一名取自《易经》所说的“天地人和,三才处和”,“一统乾坤”的哲学思想。盖表示天,碗(杯)表示地,茶托表示人,有天、地、人和的意思。盖碗相传发明于清代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皇帝乾隆所创。乾隆下江南,看到当地用敞口而浅的茶盏饮茶,既不雅观,也不卫生,回宫后即传旨,景德镇御窑造办处烧制茶盏。御窑造办处的巧匠们,反复试验,终于造出了碗盖、茶碗和茶托三件套组成的敞口而浅的茶盏。乾隆极为满意,遂传旨,品茶专用此盏。由于器物有盖、碗、茶托三件而组成,故御窑匠造员称其为“盖碗”,由于是专供皇室使用,又叫“官碗”。
因为清人在饮食上有一种饮汤的习惯,在宫廷里,这种饮汤饭的习俗也保留下来。如在清宫膳食档案中,“炒三泥”、“炒四白”之类记载十分常见,它们就是分别由四种泥类或四白类食物加上鸡汤、猪肉丝、火腿、蘑菇等烩制成一种汤饭。而“盖碗”的流行与汤饭的饮用关系极为密切。因为这种汤饭既不同于一般的食物,也未能进入主膳之饭的序列,如果用普通的碗来盛承,既不能保温又不卫生,且稍有不慎还有烫伤的可能,而如果用茶盖碗,则可避免这些弊端。由于它的适应该性及合理性,清宫内、外膳房遂仿照烧造了许多的“盖碗”来盛这种汤饭。
由此盖碗逐渐由皇室流传开来,成为川渝一带泡茶的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