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帽筒没款是民窑的吗?
1、民国的帽筒几乎没有落款,所以其生产窑口难以辨认。
这是因为在1927年上半年,当时袁世凯的孙女和郭沫若的夫人,同时落在了日本人的手里,日本人为其准备婚事,作为结婚礼物,专门从日本定制了一批青花棍棒洋帽瓶,送给了她们。在当时,日本人是极不想在中国留下纪念的,所以这批物品上没有任何款识。为此,内务部编写了一个草案,规定瓷器、搪瓷、铜器、木器、漆器、文具、礼品等等一律不准出口。因为在中国出口的物品中从来没有瓷器不署款的先例,所以为了特例,也只好将这一规定暂时加以容忍,批准这一批瓶罐出口,而出口必须去掉颜色。所以,这批瓷器在出口时,被涂上了一层黑色。之后,再运到上海,又在上海重新上色,才有了颜色。在这批瓷器中没有落款,是因为日本人的细心,为了防止中国查抄,所以落款容易被中国查抄,而没有落款,就没有错字的可能。
2、民窑的帽筒很少,大部分都属于官窑。
这里所说的官窑,系封建帝王所设的官办瓷窑,它不受近代官私瓷窑(清代俗称“江湖窑”)的约束,主要生产规格严肃、造型端庄、纹饰典雅巨细的皇家用瓷,也有少数节日、寿诞、礼仪等特殊用的瓷。
民窑的陶瓷往往具有较浓厚的民间生活习惯和风格,纹饰多采用现实生活中的形象,风格比较活泼、实用,以生产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多为小件。由于元代以来瓷业生产主要以民间手工业为主,民窑瓷业较为发达,产品行销各地,不少瓷窑还远销西亚和东非各国。明代实行崇文黜武政策,对外采用禁的海禁政策,使民间制瓷业相对衰落了。
3、所谓新仿,主要是指近几十年内的仿品。
其鉴别方法:一是看款识。由于历代帝王,建都不同,称帝者又多姓氏不同,故所钤盖上均不同。清康熙、雍正二朝,在器底中心书写“大清康熙制”“大清雍正制”两诗句,诗下方书“某某造”。此时多属“大”字右端出头较多。清末民初以来,因仿制者水平差异,多属大“丁”字右边不出头。据笔者所见,现代的新仿品多属在大“丁”字右端加短横为宜。
二是看造型、色泽及纹饰。凡纹饰清新,型态优美,色调洁雅,器身沾有釉珠,露黄雾的光亮,以及紫口铁足、声如雷震的品种应为真品。反之,纹饰粗杂,造型古拙,色调灰暗,器身无釉珠,露白色釉质、紫口铁足及声如磬响者为假的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