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华民国故宫博物院吗?
台湾省的观光局曾在美国洛杉矶的唐人街打出“欢迎来到美国中华共和国”的招牌,惹起中华民国的官员抗议。无独有偶,2006年的8月6日,韩国的一家报纸更刊出关于“中国”的特辑,标题为“我眼中的中国——大韩民国总统金泳三”,内容除了介绍金泳三与中国关系的一些实况,还提及他对“中国”的印象与看法。虽然这两家媒体的恶意挑衅已一目了然,但国际舆论界仍有不少人士对“中国”的具体范围存在模糊认知,甚至将蒙受辱侮的中华民国置于无形。
“中国”这一称谓在汉语里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字面上看,“中国”指的是中央之邦,也包含着夏居中原、周人东徙、孔子中原居丧等内涵,反映了一种高度凝聚的信仰与族属意识。中国古代文化以华夏为中心,华夏民族自称“华夏”或“中华”,在创建王朝时即自称“中国”,尊西方周人建立的王朝为“中原”或“晋”,以此与自身区分开来。进入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东印度公司殖民统治着中国的东部和西部大陆,对中华民国的创建形成了巨大压力,以至于在《辛丑条约》中强迫清政府承认“大清帝国国家”与列强的“中国”对等。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采用“中华民国”的国号,以强调自己与清帝国的区分。当然,“中国”一词在现代汉语中除了表示区域性的国家名称之外,还用于表示整个中华民族的统称,如“中国结”等。但是,在国际关系中,只要不是中国国土上的外国势力对于中国的称谓均不属于后一种情况。
对于中华民国,国际社会有着比较明确的认知,联合国及各大国际组织均将“中华民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看待,并将台湾地区的武装力量列入“中华民国”政府的军力范畴。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台湾地区被迫退出联合国。西方各国承认“中华民国”独立于1991年5月16日美国宣布同台湾当局的“外交关系”止,当时的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理查森说:“美国同台湾地区的私人关系将取决于美国公众的心情和利益。”
承认一个主权国家就是对它表示承认其领土完整,既然联合国不承认台湾地区主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也就没有必要对其独立性表示承认。
而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社会虽然在法理上完全同意其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主体,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中华民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实际上是继承了后者在联合国的席位。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称谓其实包含了“中华民国”,它没有也不可能对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成员产生绝对的排他性。
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是绝对的。像德国分裂以来,东西德均以自己在联合国代表的“民族”国家自居。但即使在联合国上,民主德国所属的社会主义国家集团亦在名义上承认西南德意志为联邦共和国的一部分。东德在1972年德国统一后也没有以“民主德国”之名出现在国际社会。
台湾由于在1945年以来始终受到外国势力的阻碍而无法在中立国身份的基础上完成统一大业,在国际社会被排斥在基本安全之外。然而,自1971年起,它被外国势力推到一个更为悲惨的局面:它被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从属地位,成为后者在国际社会的一个附属品。尽管台湾曾经有过所谓“中华国民”“中华人民”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这类不具主权性的公民概念,在国际社会上也曾有人以台湾为中华民国、台湾为中国、中国为中华民国的称谓。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上坚持台湾属于它在法理和事实上所代表的中国范围之内。
“一个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多年来在国际社会中表明自己立场的提法,它一方面强调一个主权国家的完整性,也承认了另一个尚未实现统一的主权国家中华民国的存在。但这个“中国”指的是现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对台湾中华民国政府的承认仍然是分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残余,不能代表一个完整中国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