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年壹元怎么走头发?
1912年10月,戴孚义在天津创办“国币厂”。1912年版壹圆,因在天津铸造,又称“天津壹圆”。另有1916年(民国五年),袁世凯总统复辟,在国币厂贴补币值,铸造“中华民国民国五年”壹圆,又称“北洋壹圆”。该版壹圆铜质,正面中央竖写“壹圆”,阳文隶书“佩信”背书。币版各有不同,背右侧刻“J”或“A”字母标记。
1917年(民国六年)张啸泉接办国币厂,改称“天津造币厂”,铸造“中华民国国民六年的壹圆”。1918年12月停铸。
1924年8月古渊芬创办天津造币厂,再次发行“中华民国三年”壹圆。1927年7月迁上海,易主易名,继续铸造“中华民国八年的壹圆”。1931年东北易帜后停铸。从1912年至1931年,共有8个年份的壹圆货币流通。
天津造币厂铸造的“天津壹圆”(1912年—1918年),背“J”、“A”字标记,尤以背“J”者为最,极为罕见。
1931年(民十六年)日本军用钱币开始流入华北,11月溥仪在北京就职,成立伪满州国,以“新币”代替中华民国币,推行不轨。1932年以“辽币”正式流通。1934年又发行“康庆”、“盛京”、“满字”、“贞铭”等金币,“壹圆”、“五角”、“一角”等铜币。
1935年国民政府将“法币”驱逐出东北,收回东北金融权;在“行政村”进行币制改革,废两改元,颁布含银量为88%的银元(俗称“大头”)为主币,含银70%的辅币(俗称“小头”)同时流通。“行政村”将原有铜币收回磨光改铸,市面流通的“小头”分有面值与无面值两种,有面值的又称“本洋”,无面值的又称“辅币”或“袁像”。这一制度由于与法币挂钩,无法自给,同时削弱了“小头”的币值。
1945年(民三十四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伪“满洲国”解体。国民党军进入沈阳,接收原“满洲中央银行”金融资产。10月又在北平成立“华北银行”,接收原北平、天津、青岛、济南、南京、上海、杭州、南昌、汉口九大城市内原中日金融企业。在接收“日花银行”北平分行时,发现6719枚“小头”(背面五朵祥云)和27991枚“小头”(背面嘉禾善花)。
1946年(民三十六年)2月,“日花银行”北平分行改称“中华民国商业银行”。“小头”先后被法币、金圆券、银元硬币(俗称“关金”)、东北币、大圆(即台币)取代,但收藏者仍喜好上述几种钱币。
1949年(民三十八年)12月19日沈阳解放,原“满洲中央银行”及“前进”、“东北”、“正正”、“民信”等4家钞票发行的银号,被沈阳人民银行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