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湖南湖北产盐吗?
1927——1937年,是湖南经济由亏转盈、由弱转强,迅速发展起来的时期。有四个方面的变化最为显著:一是工业化的步伐加快。1931年,工业投资增加2.5倍,工业生产猛增3.3倍,出现了棉纺、菸丝、啤酒、电池、水泥、纺织、机器、火柴、印染等行业。二是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规模扩大,发展迅速。商业税增加3.2倍,饮食业和服务业增加31%。三是农业也有所发展。四是财政增加、市面繁荣、交通发达。省银行成立,控制了金融业。省财政收入增加4.9倍,一般年份能自给自足。省会长沙商贾云集,市面繁荣,夜间灯火通明,有“东方洛杉矶”之称。交通发达,有干线铁路、公路网。1933——1937年财政年收入4000万元,农业总产值12亿元。
“七·七”抗战爆发,湖南人民纷纷组成救护队、先锋队,捐献飞机大炮,参军参战。大批工厂、学校内迁,增加湖南经济收入。同时,战争带来大批量军需品,大大增加经济活动。1938年全年财政总收入5814万元,比1937年增加29%。农村经济有所发展,农村储蓄增加1.6倍。广大农村妇女投身于战时工农业劳动,撑起半边天。1939年,湖南产棉48.07万担,产丝19.12万担。1941年,湖南有银行6家,职工168人,银行资本4500万元,各项存款8.03亿元,纸币3300万元;有钱庄96家,资本4.5亿元。抗战8年,湖南经济受战争影响很大,但就整体而言,仍保持持续发展。1944年,全省工业产值4.24亿元,较抗战前夕增加1.24倍;农村人均纯收入446元,较抗战前增加13.4%。
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南经济渐趋好转。1946年,全省工业产值5.3亿元,较上年增加37%;农业产值13.04亿元,增加34%,烟、酒、茶等输出增加1.8倍,财政收入8.3亿元,增加37.1%。1947年工业产值6.2亿元,农业产值14.1亿元,输出品值3亿元,三项均超过抗战前水平。当时,湖南工业门类不全,规模不大,质次的占多数,但在糖、茶、烟、水泥、电力、机械等方面已有一定实力。当时比较闻名的是沅江的纸业、长沙的老银铺、常德的当铺等。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棉、油、茶、麻、烟、甘蔗等为主要农作物。饲养业以猪、牛、羊、鸡、鹅、鸭为主。水利航运很发达,洞庭湖、澧水、沅水、湘江上的民船可达6000多艘。有平汉、粤汉、枝柳、赣湘、湘桂、渝穗等铁路干线,公路网也相当密集。
1949年,共产党打败了蒋家王朝。湖南人民纷纷起来接管、整顿私有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发展公共资本,实行生产资料国家化和集体化。全省工农业总产值156.24亿元,比1948年增加近1倍;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8.6亿元,比1948年增长55.4%。农业总产值79.3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7.3%。粮食产量195.4万纯,棉花产量8.19万吨,油料产量87.6万吨。基本建设支出19.9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全省各类学校6428所,在校生96.8万人,成人学校679所,在校生22.4万人。卫生医疗机构7746个,卫生技术人员2.4万人,医院658个。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工厂、学校有厂有刊,出版报纸300多种,杂志300多种。文化艺术繁荣,有岳阳楼、岳麓山、桃花源、鹿苑寺、南岳衡山、洞庭湖、香炉峰、落雁峰、屈原祠、蔡侯祠等人文胜迹。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