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天津有哪些瓷莊?

诸葛姣诸葛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放结论,在民国时期 (1928-1949)能称为“庄”的,只有四家,分别是: 德生祥、宝兴、聚顺和、福顺全,其中德生祥、宝兴和福顺全是天津的本地公司,聚顺和是北京的公司,在天津有分号。此外还有几家规模较小的,例如:益盛、公记、公和记,以及后来成立的津源泰等。这里只讨论前面四家的历史,后面两家不做介绍了。

德生祥:创始于道光年间的江西景德镇,老板姓胡,原籍江西省丰城县。1870年左右来到天津经营瓷器杂货,最初在河北大街设店,后来搬到估衣街23号。1905年,胡氏在古文化街建窑烧瓷,同时继续在河北大街开店售货。

因为天津的地契很昂贵,他就在距离市区几十公里的静海县张庄子买地皮盖房,在那里设厂烧制瓷器,同时又在天津各百货大楼出售产品。1936年在南市大街新建了一栋门市楼,作为总店。1940年,在静海县成立德生祥瓷业公司。抗战胜利后,又在南京东路开设分店。解放前夕公私合营,并入天津陶瓷工业联合工厂。

宝兴:由广东大埔县人吴锡雄于清末创办,初名源益瓷窑,后改称宝兴瓷厂。地址在河东区张园里,1948年后迁往天津市区。专烧色釉瓷,产品质量优良,远销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1956年初与德生祥、聚顺和合并为国营天津瓷厂。 聚顺和:由京师同文馆学生、美国人明思亮(James M. Menzies)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在北京创办,原址在前门外草厂街。以生产白瓷为主,兼烧青花。由于质量好,很快畅销国内并出口海外,成为当时最大的一家私营瓷厂。

1936年春搬入新址——朝阳门内南小街。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原材料紧缺,又搬回旧址继续生产。在解放前曾两次被国民党政府接收,改为国营,但生意都不尽如人意。最后由天津工商界名贤孙振鼎先生投资收购,重新注册,改为联益瓷厂,继续营业。

另外,从清朝中晚期开始,除了上述三家外,在天津还有为数不少的民间瓷窑,主要分布在郊区,如杨柳树塘(今天津东丽区)、小站镇、李庄子(今西青区)等地。这些民窑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但不少品种深受百姓喜爱,价格低廉,所以一直很有市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