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36年四川涨过大水吗?
1947年的成都暴雨,在民国历史中堪称“著名”,因为这一年的暴雨导致成都发生严重的旱涝灾害,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严重人口伤亡。 当时由于连年战争,民生凋敝,灾民无数;而战后国民政府又在四川实施“征实”、“征购”政策,加剧了灾情的严重程度。
1947年夏秋之交,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水患之苦。8月5日,汉口关帝庙一带发生溃坝事故,淹死民众千余人,数百人失踪。10余万人流离失所。
洪水顺流南下,直扑武汉三镇,武昌东湖水位暴涨,淹没了许多民房。汉口江岸的发电厂被淹,整个市区一片漆黑。洪水还冲毁了通往宜昌的川鄂公路。 与此同时,在岷江与沱江交汇处的新津县城,因河水陡涨数尺,城墙被水浸泡变软,城楼东倒西歪,居民纷纷出逃。新津县东北约20公里处的灌县(今都江堰),也被淹没了城脚。
位于成都北郊的凤凰山,是当时的旱灾灾区。8月上旬,一场倾盆大雨突然降临在成都附近,使得本就灾情严峻的凤凰山地区受灾更加惨重,数百人无家可归。 在成都东北方向的彭州,暴雨引发的山洪席卷了县城,房屋被毁,道路被阻。
在成都是西南联合大学所在地,也是当时有名的文化区。但这场暴雨却给这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学校被淹,教室变成水塘,很多书籍文献被浸湿。 据说,这是自清光绪三年(1877年)以来,成都遭遇的最可怕的暴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