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什么山玉石和翡翠?
沿海的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沿海玉指产自海边或沿海附近地区的玉石,包括海洋玉髓(砗磲)、蛇纹石玉雕制品等;狭义的沿海玉特指产自福建沿海一带的翠玉,亦称“东山翠”、“东山水”、“漳浦玉”。 古人将产于福建与广东交界的梅岭以南诸山的玉统称为南玉或南方玉,而将产于江浙皖赣及东北的小块白玉称之为北玉或北方玉,两者合称“中土所产之玉”。
《周礼·典瑞》即有“玉人之事,凡玉,有圭璧琮琥璜之名……大圭,天子守器。”东汉许慎注曰 “瑞玉,四章之玉也。” 这里的瑞玉其实就是南玉的代表,古书对南玉多有记载。
晋代崔豹《古今注·鸟兽》云:“鸡骨香,玉也,出广州。” 唐代权德舆《送杨秀才》诗云“晓拂三江月,秋生八桂香。” 三江即指浙江钱塘江、江苏长江与江西鄱阳湖。八月桂花亦指福建闽中的丹桂。这里所说的桂香其实是南玉的香气。
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七月》中有“七夕前数日,用盘盛水,置小针投入,视其针在水底出没变化无端者,谓之‘水底迷宫’;又以水盂承露,日加洗濯,致露凝白如晶,用以涂目,谓之‘洗眼’,可明目除病。”这水底的水晶就是南玉。
明代田艺蘅《留青日札·小贡》中说到一种名为“小贡”的南玉,质地细腻坚硬,颜色纯净洁白,如同冰一样透明,而且非常耐摔。他引用了《物原生》《西阳杂俎》及《海物赞》等书中的说法,认为这是一种叫做“贝母”的鱼“腹中所怀之物”.
这种鱼“生南海中,长三寸,作珠子样”,“壳表白色,内有紫色纹理,洁质精光,可饰巾帽”。不过,这“珠鱼”是否真是南玉的来源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古代福建沿海确实生产玉器并用作首饰材料。
1973年在福建福州发现的西汉古墓中就有玉玦、玉环、雕花玉佩等玉器出土。在泉州港外的台湾海峡沿岸也有大量的古代玉器遗存。这些玉器用料丰富,制作精致。
其中有些玉材呈青绿色,透明度好,似有荧光闪烁,极为可爱,应是当地特产的山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