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纸币壹串是什么意思?
1串在民国时期是最大面值的一种货币单位,等于10串=100串=1000串,相当于现在的10万元人民币。 “串”这个单位在民国时期是很常用的,比如民国时期有一本会计书籍《立信》中就提到过,当时把人民币的汇率标价用的就是“一串”这个单位,并且用英语标注为“One thousand yuan(一千元)”。 在近代历史上,“串”其实是一种价值很高的货币单位的,因为除了银元外,当时的纸钞和铜元也是值钱的。
比如在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就发行了自己的纸币,叫做“圣库牌”,面额从1文到500文不等,但是500文的“圣库牌”实际上发行量很少,大多数都是1文~2文的面额。据史书介绍,这些纸币在当时很受欢迎,使用率也很高,甚至超过了不少的银圆。
到了太平天国后期,由于银圆和白银供应充足,再加上清政府也发钞票了(当时清政府的“大清宝钞”和“光绪元宝”,虽然印刷数量极大,但质量很差,很容易伪造,所以实际流通量并不是很大),因此“圣库牌”渐渐就不太受待见了。 不过,虽然“圣库牌”的面额很高,但实际上它的价格却并不高,因为“圣库牌”之所以能流通,主要原因就是它是“硬通货”,即它本身的价值大于它的面值,这一点跟今天的比特币非常类似,只不过“圣库牌”的购买力是通过战争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