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手镯含银量是多少?
民国时期制作的手镯,有银的,有白铜镀银的(就是现在常说的仿银),也有金和珐琅的。 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低下,作为奢侈品的首饰,绝大多数人是不会买纯金的,一是价格贵,二是容易磨损和变型。而银的价格适中,又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被广泛用于制作首饰。银成为那个时代最流行也是最主要的材质之一。
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开元元宝(公元713年)……京师钱匠何福德私铸做茶饼子,两枚作一斤……每斤值三百文(即300元)。” 到了宋代,银的用法更加多样且与钱币并行流通。宋人范成大所著的《石湖居士诗集》卷八《次韵赵伯恭承旨见寄》中有“囊银借箸知君意,破钞吹箫为吾情”的句子,说明当时的年轻人不仅用银子当货币,还用它来租房子、请婢女、帮妓女赎身等。
到明朝中后期,由于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其地位更加稳固。明代田艺蘅在《留青日札》中记述了明代中叶以后民间用钱之风的盛行及对银的迷恋: 迨至明中叶,银价陡昂。正德间,一两白银换钱一千有余;嘉靖元年(1522年)换二千余;万历三年(1575年)换三千余;崇祯十四年(1641年)换四千余。 可见,从唐代至今,银一直是比较流行的首饰材质,而到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