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石雕乌龟有价值吗?
题主没有说明是哪个朝代的龟,不过从问题描述里看到“庙里有个石雕乌龟,好像是汉代的” ,那我就按汉代来谈谈我的看法。 汉代人信鬼不信神(虽然他们也铸铜像祭祀,但更多是种崇拜而非宗教行为),所以雕塑中的动物形象和现实中的动物样子相差不大,这点从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就可以管中窥豹。
汉代的石头动物造型,比起宋代以后明显要生硬的多。当然,这或许是因为年代久远,汉代原物已不复存在的缘故。但从另一个角度想想也可以理解,汉代石刻大多用于建筑装饰,要雕刻这么多大小相同、神态各异的动物石刻,必然要有一套完善的加工流程,保证质量的同时提高效率——毕竟建筑体量很大,需要石材的数量也很多,如果因为个别部位需要微调就要重新开凿,那就成本太高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很多形神兼具、细致入微的汉代石刻小动物。
汉代的石刻动物除了作为建筑装饰以外,还有一种可能是作为明器随葬——尽管看起来不太可能。有研究表明,某些汉代的画像石墓(这种墓葬在阴间仿建造墓者的现实生活,有室内和陈设,甚至有乐舞百戏的形象),其画像并非一次性雕刻而成,而是由几块或几十块石头分次雕刻完成后拼合在一起的。这样不仅能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也能满足不同位置图像的需要量。
由于石材的特性,一次雕刻成的雕像不容易进行二次加工,但如果把石材切成两块或者更多后,再进行磨平、雕刻就能做到。这就是为什么有时我们能看到有些汉碑底座有残缺,而有一些汉碑断裂的残片被重新粘接后还能看清画面。这种情况也适用于石头雕刻的小动物,比如狮子、辟邪等(这两样都是汉碑常用的底座饰物),它们有的全身线条流畅,头、身、腿都连成一体,难以区分;而有的是头部、躯干和身体分开,能看出是一节一节的连接。前者大概是整体雕刻成型的,后者有可能像汉碑一样是分段雕刻后再拼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