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阴字简化了吗?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先给出答案,简化了!不过不是“由繁到简”的简化,而是“异体字”的整理。 “异体字”这个概念是现代汉语才有的。在古代文字学里,“异体字”是指字形相同或者相近,但是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字。也就是说,古代的异体字指的是另一类文字,它们的出现不是由于形声造成的。 (图片引用自李新魁先生《古文字构形学》) 李新魁先生是当代著名古文字学家,上面这张图是他编著的《古文字结构表》中的“部首检字表”。从图中可以看到,清代以前的文献中,阴字的字形有很多变化,这些异形的字都属于异体字范畴。
到了近代,随着印刷技术的改进,书籍排版的需要使得字体趋向统一。同时,清末国民政府就有计划对汉字进行简化,民国期间陆续颁布了不少文字改革的政策和措施。在这种大环境下,1935年,中华民国的教育部公布了第一部《简体字目录》,收录简体字3248个,收字范围涉及64个字头下的3000多个字。其中“阴”字的诸多异体字被收录为简体字。后来这些简体字又经多次整理,现在常用的简体字大多来源于这些简体字。所以你可以看到在民国时期的出版物中,阴字字形已经变为了现在的简体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