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的钟是什么样?
现在的钟表的流行始于民国时期,而当时中国制造的钟表,则起源于上海。 清咸丰年间,上海县城南面光复路有家“洪记”表坊,专营西洋钟表。后来,广东人何炳源在苏州开设表坊,引进英国技术制造机械运动零件和表壳,还聘请了瑞士人修筑厂房、培训工人,使产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不过,他制造的钟表仍以进口机芯为主,主要卖给有钱的满族人,以及外国人。 到了光绪年间,上海出现了“亨得利”、“宝海”等自产机芯的钟表店,所制手表用进口玻璃镜面、条钉刻度,并打上了“H.N.(亨得利)”或“B.H.(宝海)”字样。虽然这些字十分小,但做工精细,颇受消费者青睐。
辛亥革命后,上海又出现了很多品牌,如美力克、白丽、雅各布、亨克斯等,其中不少是以进口机芯、国产配件组装而成。至于像“双狮”、“上海”这样的牌子,则是完全自主制造。 到上世纪30年代后期,上海已拥有80多家钟表厂,产量占据全国市场的90%以上;同时期,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已经比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工业总产值还要高。
当时,上流社会和西方人普遍喜欢圆形表,平民阶层和亚洲人则多戴扁形表,因此上海产的表分为“圆表”和“扁表”两大类。 1945年上海《大美晚报》一篇报道说,抗战胜利后,市面上出现大量进口旧表,它们多数来自德国和日本,也有少部分来自美国。这些旧表经过修理后可以继续使用。然而,由于零件供应不足,有些旧表修理好以后走时不准或是摆幅变小,不得不更换零件。那时有人专门收购旧表,然后卖至表坊换得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