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外销瓷有收藏价值吗?
从艺术价值上来讲,清三代(雍正、乾隆、嘉庆)的外销瓷器无疑是最优秀的。 三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视陶瓷的生产,尤其是乾隆时期,景德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制瓷中心,工匠们用丰富的想象力与精湛的工艺技术,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审美诉求相融合,创造出了富有浓郁西域风格的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除了满足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以外,还远销欧洲、非洲和美洲。在18世纪至19世纪的西方艺术品拍卖会上,经常出现清三代外销瓷器的身影,其中不乏拍品成交千万级别的艺术品。
在2010年秋季北京保利国际拍卖会“中国古代书画夜场”中,一件名为《西洋美人图》的陶瓷板画拍出3300万元的高价; 在同一场合的另一件作品《十八应真图》最后则以7815万元成交。这两件作品均来源于法国收藏家卡米尔·朗顿(Camille Lonton)的旧藏。 而在2011年4月春拍中,一只自清末至今的粉彩镂空如意形盖瓶历经层层递进的激烈竞争,最后以1036万天价落槌,创下当时中国陶瓷在世界古董界最高成交价的新纪录。 虽然近年来由于海淘兴起以及跨境电商的盛行,部分消费者更愿意直接在海外购买商品,从而使国内拍卖会和商场中的外销瓷器热度有所减退,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作品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非凡魅力。
其次,从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上来看,康熙外销瓷代表了中华陶瓷史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对外输出白瓷的朝代,而且产量相当大,对亚洲及欧洲各国的陶瓷行业发展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并在世界贸易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和国际上的许多知名博物馆都珍藏有许多的康熙外销瓷制品。而一些做工精良、纹饰独特的康熙外销瓷,因其很少受外来文化影响,又兼具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可谓同时兼具了 “中国气质” 和 “欧洲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