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昌通宝有价值吗?
泰昌通宝是明代中期嘉靖皇帝在位期间所铸。该钱为制钱,非折三,亦非母钱。因其背文“一”字中有“丶”者甚多而知名。因存世量较大,目前价值还不算太贵,但品相差的也不多了,全品的比较值钱了。 明世宗朱厚熜(1507~1567年)即位之初,由于明朝自洪武年间以来银价一直下降,到万历年间每两白银只卖几十文钱,因而经济上并不困难。他为了支持蒙古俺答汗封贡,决定开炉铸钱以补充财政支出。于是,在嘉靖二十一年铸行了“嘉靖通宝”,后来觉得这样称呼不好,因为前面有个“嘉靖”二字,百姓会误认为是“家禁”的意思,于是又在嘉靖三十八年(1559)将这种钱币改称“泰昌通宝”,取“太和昌隆”之意。
关于这枚小钱的尺寸、重量和成色,《嘉靖实录》里有记载: “嘉靖二十二年十月,尚书王用宾等奏,近日铸大钱,凡一文重十斤,色绿;一文重七斤,色红;一文重五斤,色青白;一文重三斤,色铅黑。其文为‘通宝’二字,每字一寸一分见方。
背面穿上下缘各穿一孔,或作八角形,或作方形。” 也就是说这种新币重达一斤至十斤不等,质量非常好,当时甚至拿它与外币相比,说它比外国来的钱好使。但是到了第二年就变了卦,皇帝下诏说: “前铸大钱,甚为非式,自今停铸不须行用。” 那么为什么皇帝刚铸了两年多的钱就说它“甚为非式”呢?原因只有一个:钱太多了! 据史书记载: “嘉靖三十年户部题准,江南、江西、河南所铸大钱俱于本处行使,不许解京使用。”
原来在嘉靖三十七年朝廷发现江南等地盗铸铜钱,便下令禁止,并将铜材下拨各地冶炼成铁,准备铸造铁钱。嘉靖三十八年正月又颁布谕旨,重申以前命令,禁止各省再铸大钱。所以这些面值巨大的“泰昌通宝”实际上只流通了三年就停止了。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泰昌通宝”虽然经数百年的传承,却仍然保存完好,数量也颇为不少。不过因为时代久远,一些字迹已经模糊,难以分辨。据说清雍正年间有人见过这种钱,上面的铭文已无法辨认,只好用锥子在钱背上打个洞,再用红线串起钱背上的文字,作为装饰品佩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