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邮票艺术价值?
说点题外话,关于“艺术”这个概念的区分、定义和范围界定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这里把“Art”译为“艺术”,而不是更准确的翻译——“美术”——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毕竟“美术”在大众心目中多指代“绘画”、“雕塑”等典型意义上的视觉艺术;但既然提到了中国美术史领域中一个著名的“马后炮”式的学术公案—— “何香凝先生所绘双清图如何能入中国名画之列?!”——那么这里也正好可以借机引入对这个问题的简单思考(尽管这个问题本身可能根本没必要通过讨论来寻求答案): 1963年,当时的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美术理论家、书画鉴定家钱祖荫在《艺坛》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作品《墨戏》。小说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故事:民国初年,有一位叫张善子的画家前往上海拜访著名画师何香凝,以请教花鸟画技艺为由想观摩一番其代表作《双清图》真迹,却不料最后只看到一幅未完成的“墨戏”——这是由于彼时何香凝正在气头之上,不愿轻易示人作品的缘故。
于是乎,钱祖荫便顺水推舟地发表了他的观点:如果这幅“墨戏”算作作品的话,那么任何没有落款或是印章的画都可以称之为作品了。因此他断言,这幅画不是何香凝的作品。 毫无疑问,这个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也是缺乏严谨性的。
之所以引用这个故事不是为了证明这篇论文的观点正确,而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道理:评判一件艺术品的价值高低不能单纯依靠美学标准去衡量,还要考虑到文化的历史因素、艺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等因素。否则,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会存在大量的堪称“经典”的艺术品创作。例如,被奉为现代主义文艺经典之作的《女神》中有这样的诗句: “用一把牛屎抹平了你的脸庞/我的脸,别做声/你的眼睛已污秽了镜子/我的脸,别做声……” 为什么这些所谓的“低俗”(此处为了表述方便使用“低俗”一词,并非真的赞同这个评价)的诗句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呢?我们不能无视这两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在倡导的“洁癖”的影响。同样,在当代艺术领域中,那些看似粗鄙、粗糙的作品能够堂而皇之进入博物馆且被认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不能单纯归因于审美趣味的变化,还涉及到社会结构变迁、经济地位变更等诸多问题。
对于艺术价值的判断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虽然我们无法找到一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艺术作品,但至少我们应该认识到判断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美学过程——尽管美学观念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甚至往往是核心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