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大面值是多人?
5000元,上面印有“中国人民银行伍仟圆”字样。 1948年12月1日,为了支援解放西北和西南战场,由陕甘宁边区政府代行中央银行职能的陕北人民银行的纸币开始在华北、华中及东北等地区发行。这种纸币在解放区通用,但在国民党统治区却买不到东西,因此并不流向市场。1949年3月,随着解放军占领华东与华南地区,又发行了1000元、500元和200元的三种新纸币,但5000元的种类与样式没有改变。由于这种大面额钞票只限于解放区使用且发行量不是很大,所以在市场上并不多见。 进入50年代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广泛开展,农村出现了严重货币荒。为了适应形势的需要,1953年6月,我国进行了对人民币的第二次大规模印刷。这次增加的币值包括10000元、5000元、4000元、3000元、2000元、1000元和500元等7种,其中5000元的印制数量最多。从1953年到1956年的三次印钞中,最大的两次分别出现在1955年和1956年。这两次增发的主要用途都是应对当时的经济情况,比如1955年的增发主要是为了支持农业和集体化运动,而1956年的增发则是因为刚刚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需要支持手工业合作社和个体劳动者的发展。 这一次增发的纸币在当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量的资金被投入到纸币的印制之中,使得我国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给后来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负担。同时,这些纸币大量流入市场,造成通货膨胀,居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