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将士怎么画?
我比较喜欢金盔明甲的,比如《隋唐演义》里面李元霸、宇文成都这些人物的塑造就很好,大圆脸,额头宽阔,国字脸,眼神非常锐利,这种形象很有特色也很有个性。 唐朝武将的形象在陶俑和雕塑里也有表现,我比较喜欢唐玄宗时期的将军铠甲——披帔挂甲。
唐代以前,将领的铠甲主要是为了保护胸部和腹部而不露腹部的。但是到了唐代,有了很大的改变,为了体现阳刚之美,开始使用半甲——披半裸着的胸膛和肩部,露出腰部和下摆,这样的造型在雕塑或陶俑里有很多的表现(比如昭陵六骏里的各奔前程),但是像李世民这样体型偏瘦的皇帝除外。 到了宋朝,因为重文的缘故,所以对武将在造型上的要求就没有那么高,只要是健壮、威武就行了,所以宋太祖的亲弟弟赵光义,看起来像个富态的大叔…… 但宋徽宗的亲弟弟,康王赵构却是这样一副长相: 可见到宋朝中后期的开国武人领袖,形象还是能回到唐朝的。 元朝建立后,蒙古人并没有完全统一中国的意愿,于是就保留了中原的诸多制度,包括汉族的服装制度,于是汉人的服饰又回到了唐宋的模样。
明朝建立后,为了突出“尊卑有序”,就严格规定了上下级文武官员的衣冠品级,武将的铠甲除了鳞甲和藤甲外,大多是明甲(没有遮挡的明光铠)。这种亮闪闪的铠甲确实很威风,但缺点也很明显。一是太张扬,二是过于沉重(有二十斤之重)。而且按照等级规矩,非礼不用,所以官职不大的人是不能穿着这样的铠甲的,要么死板地穿着素服,要么穿着常服。而官职高的人,穿着这样的铠甲也显得呆板严肃,缺乏个性。 所以我们看到的明朝影视剧里的武将,都是一副板着脸很厉害的样子(哪怕是个粗鄙的农民伯伯,也不可以脸上挂着笑意)。
清初的盔甲还保持着明末的风格,到乾隆以后就改变了。为了体现满洲“天朝上国”的自我定位,也开始模仿唐朝的威武霸气,于是就有了这些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