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套人民币哪一年?
第三套人民币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周恩来总理主导设计的。当时国际环境复杂,中苏关系恶化,抗美援朝战争与中印战争中国都赢得了胜利,但外交上依然处于孤立状态。国内方面,“一化三改”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工业体系逐渐形成,但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出现不平衡发展,通货膨胀严重。
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第三套人民币的设计思想就是围绕“团结、进步、奋斗”的主题进行的。因此可以看到,这套人民币在图案上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幸福的场景被生动地展现出来。
1953年7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并首次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有权确定货币发行计划,组织发行人民币,并负有使人民币成为自由兑换货币的职能。在此后近三十年间,我国发行的各套纸币都没有脱离这一框架。
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期,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巨变,尤其是中苏关系的迅速解冻,我国对外交往的大门重新敞开,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至此,人民币实现了作为国际结算信用凭证的历史使命。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央行决定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为防通胀 只增发1.4亿枚硬币 在设计第三套人民币时,为了防止再次出现通货膨胀,有关部门严格控制了发行量——只有1.4亿枚。这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唯一一次没有扩大发行量的人民币。 虽然比第2套人民币少了80%,但在流通领域里,这种紧缩的措施还是收到了一定成效。到1980年底,全国的通货总量才比1959年增加了7.5%。 除了减少货币供应之外,中国政府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治理通货膨胀。包括打击投机倒把行为、调整利率和汇价以及实行限量供应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