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哪种钱值钱?
从长期而言,流通中的纸币(M0)和储蓄存款(M1)的升值与贬值基本是一致的;短期来看两者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影响货币价值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货币的发行量。
众所周知,通货膨胀在长期是无可避免的,要遏制通胀,就要减少货币供应量。而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回收市场流通中的钞票。所以一般情况下,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越少,人们的钱就越值钱——因为同样的100块钱,现在能买的东西比以前少了。当然这种情况下的“钱”只限于现实生活中能够交易的商品或服务。如果将时间维度拉长到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种“越来越少”的钱其实本质上还是一样的,只不过经过了无数次兑换、流通之后变得不那么新了而已。这种情况下,用“越来越不值钱”来描述似乎更恰当。不过对于个人来说,通常不会有这么多钱存放一辈子不用,因此也就不会有这种感觉。
目前中国处于通货紧缩的状态,这也是过去十几年人民币值钱的根源所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通货紧缩意味着什么。一般认为,当物价指数年化低于3%时,就应该开始警惕通货紧缩了。2008年中国的CPI是负值,全年通货紧缩的程度可见一斑。在这种状态下,一般来说利率会持续走低,因为人们会预期物价将持续下降,为了达到同样购买力的目的,自然会选择利率较低的那一端。于是银行间资金市场的利率也会保持低位。但如此低利率的环境并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为了刺激经济,央行不得不采取量化宽松的政策,也就是大量的印发钞票。虽然通过信贷的形式给企业和居民,但最后终归是要以税收和通胀的方式返还给政府的。因此从个人角度来讲,你手上的现金其实是不增值的——因为你的收入除了交税之外还要被用来偿还债务。只有你的资产的价值才会增加。所以在这个阶段,钱其实就是最不值得购买的资产。如果你手里握着一大把钞票,那就真的只能干瞪眼了。
以上是正常情况下钱变的不那么值钱的原因。但是在中国还有特殊的情形下,就是外汇占款。由于我国实行的是有限汇率制度,即以外汇管制为基础的浮动汇率制。也就是说在外汇管制的边界内,允许人民币对美元等货币自由浮动。这也就意味着只要美国印钞机一启动,热钱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涌入国内,因为人家拿着钱到处乱砸,而我们又必须满足人家的条件(比如出口退税)才能拿到这些资金。于是本来应该进入生产领域的钱却先进了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口袋,本应该通过信贷扩张带来的通货膨胀却被强制压了下来。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每年都有几百万亿美元的外汇流入,而这笔资金的很大一部分都转化为央行的巨额外汇储备。作为普通百姓,我们并没有感觉到这些钱所带来的通胀,反而觉得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原因就是以上所述的,政府为了控制通胀和物价水平,不断的从市场上回收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