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有个叫什么广才?
“挥毫”的“毫”字,注意下面一个“毛”字。所以“豪”和“毫”是不同字体的一个汉字,现在“毫”字被简化成了“豪”。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很多学习古典文学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问题——文字学对于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有多重要!
同样一首诗词,因为作者文字功底好,用字准确精炼,那么读者就能读出诗人或词人想表达的感情;可若用字不当,甚至用错字,那么对作品理解就会产生歧义,甚至是天差地别的感觉。(《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的“处”,《忆故人》“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上”)
同样的道理,如果不知道文字变化的规律,不掌握形声字的构成原则,那读起来就全凭个人认识了。比如杜甫的诗,有言“花重锦官城”,这个“重”字很多初学者都会误认为读音“zhòng”,其实应该念“chóng”。为什么?因为“重”的意思是“分量、数量上不轻”,而“chóng”有“重复”的意思。“花重锦官城”就是“花儿开得稠密”的意思了么?不是的,“重”在这里应该是“重量、分量”的意思。所以这句诗正确的解读方式应该就是“花儿沉甸甸地沾满了锦官城”。再读起来感受下,是不是感觉完全是另一首诗了?!
再举个例子,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的“百”字,按照白朴《梧桐雨》中的注释,此“百”字应为“万千”之“万”。为什么呢?因为“百”在唐宋时期表示极多,同“万”。但到了后来,特别是元代以后,“百”就只能表示几十了,所以说它是一个通假字也无不可。根据文意,此处应作“万千”解。 又及,还有一个容易分不清的字——“泊”与“陌”。这两个字古音相近,字形相似,意思也有相通之处,容易混。但其实这两个字在古代是不同义的。“泊”是指停船靠岸,引申为安静不动,而“陌”是指田间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