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书法家有哪些人?
明朝时期,受皇权影响最大、影响力最大的书家无疑是“台阁体”创始人——成祖朱棣和他的孙子——宪宗朱见深。 明成祖朱棣本不会书法,但因其地位崇高,为了展示文才,也为了显示皇帝对文化的重视和参与,特意让解缙等人为他编了一部字汇,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作序,以示书家身份。 由于成祖本人有文才情,加上当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承平,所以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雄健,姿态昂扬,又有正统的皇家风范在其中,颇得世人欣赏,流传下来作品也不少。 而他的孙子,孝宗皇帝的祖父——宪宗皇帝,则将“台阁体”推向了巅峰。
据记载,宪宗喜好书画,尤爱王羲之的字,曾命人将王羲之的《兰亭序》用双勾方法临摹下来,自己题跋其上,以显贵重。 因为“台阁体”的书法风格,其实是从宋元时期的“馆阁体”演变而来,所以这种字体,本来也就是给朝廷文人官宦们写的。从审美上看,它确实比较规范、规矩,少有个性色彩;但从实用角度看,却是最符合官僚体制要求的。
于是,这种字体就这样在明代中后期广泛流传开来。 像王宠、祝枝山这些人,虽然书法风格各异,但却都是遵循着“台阁体”的路子在写。 至于成祖朱棣那些,因年代久远,加之又多是墨迹,所以保存下来的真迹就很少了。目前看,能看到的他的书法作品,大多是弘治年间(1488—1505)重新翻刻的《永乐宝典》。
不过,如果考虑到明朝中晚期书籍出版发行制度,倒是可以理解这样的做法。 因为按照古代社会惯例,皇帝的作品就是钦定版本,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如果皇上写了字,无论是不是给他私人写的,他都会把皇上的字刊印出来,发到全国,让其“书作”流通起来,起到普及教育的作用。 这跟当今我们出书前敲上级领导的章,然后发表出版是一个道理。
只是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这些皇帝们写得东西,都被视作官方标准,下贱的民间草民是不得擅用的。 所以,当李东阳等人看见太监捧着自己写的字,笑问“此书何不署我名,还署永乐皇帝”时,他们只能尴尬而又无奈地回应“此天子书名,谁敢私自署名……” 除了以上二人以外,晚明的董其昌也是一位大家。
董其昌出身松江富商之家,少有才名,五岁能作诗,七岁能写字,十四岁时,因为家里有人参加科举,他便自动自发的在家抄书,以表示支持。 后来,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士,入翰林,逐渐走上了仕途。虽说他在官场上并不怎么得意,但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名气,倒也不愁没有生计。 而且,他还善于交际,与当时很多有名望的文人关系都很好,如黄道周、文震孟,钱谦益等人,都有诗文往来。
他在书坛上的地位也非常高,与当时的赵孟頫、文征明并称,被称为“明代三大家” 更重要的是,董其昌的书法,风格多样,不拘一格,无论是行草书,还是楷行,都非常有造诣,且有自己的见解。 比如他的楷书,结构疏朗,风格秀丽,结体多取法魏晋,笔法精妙;他的行书,飘逸空灵,又有赵氏风流;他的草书,流畅自如,洒脱倜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