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鲁什么雪?
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不是书法家,但字很好; 他的字叫“行楷”“行草”,不是毛笔字的通用称呼,这个说法不严谨; 如果单论字形的话,他的作品有很多隶书的笔法,跟现在写手写的“硬笔”不太一样,比现在的正楷要生动不少——当然,这是站在我们今天的时间点上去评价; 如果考虑时代背景的话,他那个年代的“书法”还没有完全从实用中分离出来(其实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分离),所以从唐朝开始,文人们的字体就是兼顾实用性、美观性的,比如我们熟悉的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笔画端厚,又有一定的笔划顺序,正是这种实用主义的体现; 而到了宋朝,人们更强调书写的美感,于是出现了米芾、蔡襄等大家的作品,他们追求一种“势”,字要写得灵动,因此结构上会稍微放松; 再往后,到了明朝,人们已经不再拘泥于古书上的字体了,大家普遍都有属于自己的风格,所以王阳明写了这么一句名言: “人人胸中皆有浩然之气,非从外铄我也。有君子而自有大夫之贤者,唯学以成之而已矣!”
总之,古人的字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规规矩矩,比如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笔画细如发丝,结构又非常紧凑,很难得的是,这样紧凑的结构却仍然不失美感; 所以啊,我们在批评年轻人的字不好看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说“你的字好丑哦”,这样很容易伤人家自尊心的——可以换一种更加和蔼一些的批评方式嘛:“唉,你写的这个东西压根就不符合规范嘛”——千万不要小看这句话的作用,据说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就因为写了不符合规范的“歪斜字”被太后批评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