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云书法家都有谁?
我要说的是我父亲不是书法家。他一辈子都忙活乡村教育事业,没正儿八经练过字,但他写的字值得让人欣赏。 其次,我想说说我对密云书法界的了解。不客气的说,密云的书法家并不多,真正称得上书法家的就更少。这跟一个地区是否重视传统文化关系很大。
从唐朝起,书坛就有“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欧颜柳赵四大家之说;宋元明三代有“宋四家”“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等;清有“邓石如”“伊秉绶”“林散之”等;近代有“于右任”“林琴南”“胡小石”等;当代有“沙孟海”“刘海粟”“姚奠中”“刘自椟”等。这些人都堪称书法家中的顶级人物。
现在,我们要谈谈为什么一个地区的书法家数量要取决于这个地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一个城市,如果传统文化氛围浓厚,人们就有足够的热情投入其中——比如练字,很多人不会只买一本颜真卿的《多宝塔碑》就结束了,他们会去寻找更多优秀的字帖。这时候他们会在当地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探讨笔法,分享经验,不断提高。如此反复,这个城市的书法家群体就会不断壮大。反之亦然。
我们来看密云的情况。我小时候,村里很多人都喜欢毛笔字,因为那个时候大家都很贫穷,没有什么娱乐项目,又恰好有个村办工厂(生产油漆),因此很多人用刷油漆的刷子写毛笔字。村里的文化大院经常举办毛笔书法比赛,我的很多同村村民都参加过,也取得过很多好成绩。后来我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工作,就再也难见到这么热闹的毛笔书法作品了。
到了互联网时代,一切似乎都变得很快。我忽然发现网上有很多关于“密云书法家协会”的文章,点进去一看,全是一些我不认识的人在那里晒作品。我忽然觉得有些吃惊,因为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些人。随后我又看了看他们的作品,发现这些作品写得非常好,功底非常扎实,看得出都是下过苦功的。不过,再往下翻我又不淡定了,竟然全部都是临帖的作品,没有任何创作。
我忽然意识到,可能很多年轻人看到那些名家的作品之后,就会被那些漂亮的字体吸引过去,然后照着描红,一遍又一遍,直至写出一样的字体。最后呢,他们可能会觉得这是书法,并以此为荣,四处投稿参赛,增加自己的信心。其实啊,他们的笔下根本没有属于他们个人的灵魂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