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定清代古画?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源远流长,精湛隽永,著名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等无不流露着中国书画的特色,中国的文人们借笔墨写真事、抒真情、扬真善抑丑恶,使中国书画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然而,中国书画市场的日益繁荣、日渐市场化以及部分创作者的功力薄浅、有意混淆人们的视听,使得当今的书画市场呈现出“假货充斥,真货难辨”的畸形繁荣景象。尤其是明清古画,已成为书画市场的主力军,这也正是假艺术家们挣钱的“黄金季节”。那么,对这一类的古画如何鉴定呢?现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有关理论,试谈几点观辨体会,供爱好者们参考。
一、从绘画风格及技法上辨别
自从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宗旨后,中国的画家们就开始注重师法造化。宋代的《山水训》中说:“凡作写照,妙在得其形韵,若得其神,则魂魄俱在”,强调对客观现实的细心观察,并以禅思想统摄自然,将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合。到了元代,黄公望在《析俗集》中提出了“笔笔写出,欲使后人易教易学”的宗旨,使后世画家们在师法造化中,更能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的寄托,这也是元代文人山水画盛极一时的重要原因。至于明代的沈周,所作书画,不拘成法,随意为之,而意趣自见。强调画者要“胸中之权助发于笔尖之灵,直写其胸中之得”,对后代产生了很大影响,直至近代的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等都十分推崇沈周。又如清代的康雍乾三朝,是清代画家的全盛时期,文人画家多,宫廷画师也多,各抒性情,各呈技艺,各尽其妙,由于功力不同,艺术上自然有着高下之分,其风格也不相同,总的说来,清代山水画在具体描绘上远不及元、明两代,而在技法上却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时代。当然,清代宫廷画家的弊端是追求工巧,失却了元、明两代自然醇厚的意味,这是清代山水画一个大不足。
当代古画主要是元、明、清代的作品,其中明代作品最多。明代是一个人文景出现盛时期,无论社会风气、思想观念、绘画主张及艺术素养都超过了以往各代,加上明、清两代统治者对美术十分重视,故这个时期也是画苑百花齐放、僧道墨客纷呈、画技全面进步、绘画理论繁荣的时期。明代艺术思想家高濂在《雅尚楼题画稿》中提出:“墨竹之作,以墨为主,淡处要浓,处以要淡,有空中之态,有地上之乡,有春温之态,有秋竹之神,有高士之幽,有隐逸之逸,有湘楚之乡,有秦川之气,不拘泥于笔,不雕刻过分,然后可议论古人,可脱去时态,乃为足矣”,阐述了怎样正确处理好竹的虚实、疏密,以及“逸”“壮”等多种关系。
清代是中国王朝的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社会,由于比明更腐败,更束缚人性,加上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故清一代在文学艺术思想方面,总的不如明一代。在绘画理论上,清人提出了新的观点,注重师古而更重视师今,从师造化的实践中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变化,总结出新的绘画理论,如沈德潜的“直写性情”和“古为中用”,他反对以前的传统绘画理论“形似”说与“神似”说,而提出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新见解,被誉为得其精神之髓。又如张仲树的《绘事琐言》,阐明了绘画有七破和七巧之说,并举例证明“古不为巧,今不为拙,善不为奇,恶不为恭”,要求艺术家们要以天机为妙,不以规矩为圆”,其理论完全摆脱了历代前辈画家的框框,显得更为灵活和广泛,更有利于发展艺术家的个性。另外,还有著名理论家胡冬熏的《苍虬阁诗文》,夏之时的《图绘宝筏》、《画法易简》和《续画徵录》等等,都是清代颇有影响的绘画理论著作。
总之,通过以上的介绍,使我们感受到历代山水画由于时代与社会因素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绘画风格,从原始社会的中、近期的岩彩画、图案化和物象化,直至宋代文人画及元、明、清皇家画院画的逐渐成熟,自然与文人相结合的不断深入,时代性与个性不断彰显,以及最终体现出中国画的笔墨诗境,构成了一个由小到大的发展态势。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山水画,无论是在造型和构图方面,还是在运用笔墨和神韵方面,都达到了极高境界,可谓神形兼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达到了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妙”。
二、从山水景物上辨别
古山水画虽然都是写山水景物的,但历代山水景物的风格不相同,表现方法也不同。例如:元代山水画中的树木,枝干用笔纤细,曲直有姿,墨叶蓬松,疏密有致;元代以前的山水画,多数是以真山真水为描绘对象,元代以后的山水画,多数是画家们根据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而创作的,其中一部分作品还体现了作者对于哲学、地理、风土人情乃至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学习探讨和认识,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清初的四王,重视文人意趣,注重笔墨技巧,摹古多于创新,作品多为山清水秀的雅静之景,没有大的变化。到了清中叶,海上画派兴起,他们多的生活自然,真实地反映了沿海渔民的生活景象,画风和形式均异于时流。其中尤以吴奎最为突出,他善于从生活和写生中提炼主题,画面充满着生活气息,而作品中的渔者、渔家的老太太多具地方特色,其代表作《渔父图》,描绘了渔家的生活,表达了渔人那种优哉游哉的生活情趣。另外,还有仿古派的代表人物戴熙,他的《云岱九顶》,形象地描绘了九座山峰的神态,笔调纵逸,墨润生动而受人赞誉。他还总结了山水画的新技法“晴岚一线”,使后人不谓高山险峻,而从一条晴明的小径上,欣赏山之绝顶,给人以不一样的感觉。
到了清代中晚期,黄山和青城派兴起。其中以黄宾虹、傅抱石、李可染三位大师的影响最大。他们的作品无论山水、人物,还是瓜果、花鸟,都很受人们的欢迎,为世人所称颂。特别是傅抱石的作品,在山水画方面将元、明、清以来,传统的一派雅风,吹拂得烟消云散,代之以全新的风格,可谓千古一人。他的人物、山水画,将传统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又以深厚的文人修养将西画的优点融汇于中国画中,赋予了山水以新的生命。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类型的山水画,那就是文人画。它起源于宋代,至明清两代的文人画更盛。它没有特定的师法对象,也不局限于描绘特定的景物,而是作者借实景之物来表达其思想、心境和情感,具有鲜明的抒情性。而笔墨运用也更加自由,有时以书入画,有时点画兼施,或干笔、湿笔兼用,在纵横驰骋的笔墨中,表达画家的感情和理智。尤其是在清代,涌现出了许多这样的山水画家,如朱耷、石涛、髡残、弘仁等。
总之,由于历代山水画家的不断努力,从创作的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绘画理论,并运用于绘画实践中,使中国的山水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鲜明风格,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可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