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是哪一年进入中国的?
目前可见的历史资料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末代,万历三十年(1602年),缅甸国王派使节到中国进贡,其中就有一件宝石,当时记述为“缅国贡宝”,《滇海虞衡志》也记载了这件事,并说这座宝石“大如拳,色纯绿,有光泽,乃古今奇珍”。 现代学术界认为这座宝石就是翡翠,而且不是天然翡翠,而是人工处理过的翡翠。
在清朝初期,有关翡翠的史料逐渐多起来。除了上面提到的“缅国贡宝”之外,还有“暹罗国(泰国)进香珠”、“暹罗国进宝玉”以及“波旁邦国(今老挝北部)进红玉”等记载,这些“进贡”的珠宝大多颜色鲜艳且光泽明亮,应该都是经过处理的翡翠。 根据清代学者赵翼所著《陔余丛考》中的记载,当时的翡翠有两种,一种叫做“硬玉”,一种叫做“软玉”。
“硬玉”就是现在我们所称的翡翠,而“软玉”则指和田玉。他还提到,古代的玉工根据不同的玉材特点来制作玉器。用硬玉制成的玉器,“其质坚劲,用刀斧刻之;其色青白,微带黄色;若有裂纹,谓之死色;其色散漫而晕,谓之活色”。用软玉制成的玉器则“其质柔腻,不坚劲;色嫩润,微微透红;若有所滞,谓之死色;其色凝重,不露纹理,谓之活色”。 通过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古代对不同来源的玉材区分还是比较细致的,这与他们长期的加工经验有关。只是这种分类方法现在已经不存在了,我们现在的科学检测可以很方便地判断材料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