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产生的主要原因?
这个问题问得很玄,也很有点水平。 “主要原因”四个字值得玩味。其实所谓“主要原因”不过是主观价值判断的结果而已。我之所以同意这个结论,是因为我认为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汉族民族的审美观念密切相关。 当然,这个结论也是基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出的合理推测。
我们知道,在汉代,人们已经开始用画来表现山川之形(《汉书·礼乐志》);在六朝时期出现了描摹仙山的“秀雅”画法(宗炳《画山水序》);而到了唐代,王维已经能用笔墨表现出“云横秦岭”、“树绕孤村”的情景了(《辋川图记》)。
这些记录都表明:在汉族文化传统中,从来就不缺乏用丹青来描绘山川之美的艺术实践——而这当然是最直接的原因。 但为什么偏偏是山水画而非其他画种得到了发展呢?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另外两个同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辽和西夏。
辽代(907-1125)是一个契丹族建立的王朝,他们的祖先最初居住于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所以又称“契丹国”。他们崇尚白色作为自己的种族图腾色,其皇帝穿白衣,兵士着白袍,连马也染成白色。由于生活在北方草原,气候寒冷,又常与游牧民族作战,所以他们很早就学会了制作皮毛衣服,生活习俗也比较接近边民。
《辽史·仪卫志》载:“诸番国朝贡者,皆锦衣珠玉……有乘黄屋,钩车(旗杆顶端的铜制饰物),黄金为印者;有衣赭衣,缠小辫,椎髻者;有衣白衫者……”从这一则史料我们可以知道,来自不同地区的使臣们身穿不同的服饰,有的穿着华丽的丝绸,有的披着毛皮,而有的则穿着朴实的粗布白衫。
虽然我们无法具体知道这些人所穿的“白衫”是什么料子的(很可能是一种麻制的白织布),但可以想象的是,除了皇室和贵族们身上的绫罗绸缎之外,老百姓们的衣服都是朴实无华的。毕竟生活在北方地区,寒冷的天气让纺织业不可能向南方一样发达,布料的花样也很有限。
这种朴素的生活氛围无疑是最有利于山水画发展的。因为水墨山水画的诞生本来就是因为文人墨客们厌倦了繁琐的工艺和富丽的颜色,而向往着萧散简远,自由挥洒的创作状态。如果社会上普遍崇尚华丽,那山水画必定很难发展到极高境界。
我们再来看西夏。西夏(1038—1227)是个党项人建立的国家,他们的祖先原本居住在今甘肃地区,擅长骑射,以游牧为生。党项人的图腾就是太阳神。
北宋时夏仁德在位,宋朝使节到夏州访问,看到夏仁德的礼服是“黑裘冠冕,八蛮来朝”,颇感惊奇,因为党项人原来是不穿黑衣的。于是有人解释道,这是因为“君上继位,服通天冠,绣衮龙,系玉佩,执圭板,坐而临轩,故日‘冕’也。……冕服既行之后,遂以为常服,虽居野处,无复披毡者矣”。(《宋史·夏国传》)
虽然在中原地区宋元明清一直都有文人士大夫们热衷于山水画,但是在西北边远地带,由于受到党项族的影响,社会风气却是崇尚武艺且极为务实。在这里,文学绘画之类的东西显然没有什么市场。
正是由于汉族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崇尚质朴的生活方式,所以才给了山水画一个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