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汇时期是什么时候?
“创汇”,就是创收外汇。在中国计划经济年代和改革开放前,国家鼓励出口,实行补贴(价格)、退税(流通费用)及信贷扶持政策;同时严格限制进口,只允许从国外进口那些“紧缺物资”(主要是工业原材料),并且按照当时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市场价格给予优惠补偿(如以粮换钢等)。在对外贸易方面,一直呈现出巨大的顺差,也就是我国向海外输出商品赚取了更多的外汇,而进口商品支付的外汇则相对较少甚至没有!
那个时候所谓的“创汇”,其实质就是在出口创利,用外币兑换人民币。1973年起,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转变,逐步放开价格、增加出口信贷投入并实施出口奖励政策,进出口贸易开始稳步增长。到80年代末期,中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出口信用保险体系,这为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我国利用外资的能力与水平。
到了90年代初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出现了大量的“民间外汇炒汇团体和个人”。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将手中的货币换取外汇,或进行外汇买卖,即所谓“炒汇”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些个人和企业通过“炒汇”能够获取一定的增值收益,但这种行为却是被禁止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 未经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部门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结汇业务; 禁止各种形式的外汇投机交易。 所以现在常说的“创汇”,已经不是以前那个意思了——它特指政府有关部门对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监管,包括进出口贸易、跨境资金的管理等等,是宏观调控和监管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