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流失问题如何评价?

吴志贞吴志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文物流失,这个问题太大了,我谈一点关于古书的问题吧。 我个人认为,我国古书损失最严重的时期是民国和当代。 清末民初,由于战乱,许多藏书家开始大规模卖书,像民国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嘉业堂藏书楼(晚清藏书楼),其主人刘承干由于家境败落,为了维持生计,将所藏书出售,其中包括不少珍本。

1949年后,文化部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后不久,建立了全国性古籍整理出版机构——中华书局,统一编辑、出版古籍。到“文革”前夕,国家已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集中出版了大批古代典籍;与此同时,对旧书的定价策略也做出了调整,1965年1月,财政部、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对进口旧书征免税的具体办法》,规定进口的旧书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这一政策一直延续至今。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及“文革”时期对中国古籍的损失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国家对古书实行低价甚至无偿征用,因为新政权建立后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怎样重建一个“纯而又纯”的意识形态体系,而古书作为一种承载了历史与意识形态价值的特殊商品,自然成为重建体系的附产物,因此被大规模地无偿征集。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时期之前我国的文献出版体制存在很大的毛病,即重复出版现象极其严重。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编制的出版规划中有53%的项目是重新排版印刷的,也就是说有半数以上的古籍都是“再生”出版的。据学者估算,近半个世纪以来,由国家出资翻印的古籍达到现值10亿元之巨,而这其中不乏多次复印同一著作的情况。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