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画?

糜鸿博糜鸿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中国画的概念很大,涵盖面极广。要想评论中国的画,必须先理清“画”的概念,可这个概念太复杂了。 先秦时期(战国)就有“画”,《礼记·檀弓下》有言:“画鬼易”;同样在先秦时期也有“绘”,《礼记·檀弓下篇》又言:“绘死者像于大寝”。这两字在古代通假,意思一样。

到了汉代这两个字被区分开,“画”用在纸、绢帛等软质材料上,“绘”用在建筑上,即《汉书·苏武传》的“画工描绘”。后世虽然沿用古意,但概念已经区分不了,合用也无妨。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是“画”?什么是“绘”?我们现在的汉字系统里,两者都泛指绘画。但古代可不一样,“画”指的是书画,也就是今天的“绘画”,而“绘”则是古时所谓的“绘画”,它的范围更广,除“绘画”之外,还有“刺绣”“织锦”之类的“工艺美术”,所以古人常说“绘事后素”,意为“刺绣”之类的美工在“画”之后,其实是个顺序概念,“绣”是“绘”之后的事情。

因此要评论中国的“画”,必须先分清楚它所包含的范围,即“绘画”和“工艺”这两个分支,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先说“绘画”分支里的东西,它是以笔墨纸张等为创作材质,强调“书写性”的美术作品,这其中的概念古今一致,无甚争议。需要解释的是“笔墨”的概念,它可不是简单的毛笔墨水,而是特指毛笔勾皴点染等一系列可以称作为“笔法”的工具与技巧。所谓“书画同源”,这里的“书”不是指文字书体,而是指“书法”中的一笔一划,和“画”一样讲究笔法。

再说第二分支——“工艺”。这一部分可就庞杂了,从材质上说它就包括了布帛、皮革、木头、石头等多种材料,从技法上讲它包括绘制、雕刻、印刷、刺绣等各种工艺。 这么一来问题就来了,中国画里的“写意”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是一个纯艺术的概念吗?还是指某种题材?或者某类风格?如果它不是指特定的风格或题材,那么它肯定是指一种画法,这种画是什么呢?是“画”还是“绘”? 我们一直讨论的中国画,其实主要就是指这一种包含“书画”双重含义的古语,既含有“画”又有“绘”的意思,它可以是纯艺术的表达也可以是工巧的艺术制作,全在于一个“意”字。

于是这个问题就变成了两个小问题了,一是“意”是什么?二是“书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先谈第一点,“意”在中国文化中是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意志、愿望、理念等等,但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涵,即是“道”。《庄子·山水》中有言:“道隐于小成,故至文不烦辞费”,这是把“道”和“文”(艺术)联系起来了。历代文人学者都有论及“道”和“艺”关系的言论,如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唐朝王维的《山水论》,他们都认为画画(书法也是一样)必须符合“道”——即艺术内在规律的东西。这个“道”其实就是“笔端之韵”,即前面所说的“笔法”。有了这个“道”,艺术就能超越物质层面,达到永恒的追求——境界。

于是问题来了,这个“道”是纯艺术领域的东西吗?如果是的话,那它和“技艺”无关,可事实是中国传统文人是从不讨论纯艺术问题的,他们从来都是把“道”和“艺”放在一起谈论,如明董其昌的《画旨》中说:“书画本一理,墨池笔冢闲中趣”。清恽寿平也说:“作画无非具笔墨二事……故画之道,首重在笔墨。” 中国人说“写意”的时候,它不仅仅代表着某种特定风格或技法,而且代表了一种高妙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既是精神又是技术的体现,正如王原祁所说:“笔墨章法是表,意境是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