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艺包括什么?
“国礼”,顾名思义,即国家所认可的礼仪之一。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组织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给予他人礼貌的待客之道;二是特指各国元首及政府首脑在正式场合所采用的交往礼仪——当然,这种礼仪往往也是该国历史和文化积累所决定的。 “国礼”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而又能起到良好沟通作用的社会交际手段。
1958年2月17日,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参观景泰蓝工艺厂。在欣赏了独具特色的景泰蓝制品后,总理对这位国际友人说了一段话,其中精辟地总结出了“国礼”的含义——“这叫做‘中国式’礼物。我们愿意把这种能代表我们国家的艺术品作为礼物送给我们尊重的外国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礼’”。 的确,从历史渊源来看,“国礼”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
早在周代(约公元前11世纪~前256年)就有规定的礼仪程序,《周礼》中即有详细记载:“九仪”“六礼”——所谓“九仪”,就是天子接见诸侯时所持的九个仪节;“六礼”则是娶亲时的六项规定仪式。汉代,为了规范官廷和士族阶层的日常礼仪,《汉书·礼仪志》又具体规定了朝见天子、祭祀、冠婚、丧葬等应持的仪节。此后各个朝代虽有不同,但大体上沿袭了这一传统。
时至今日,尽管“国礼”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地改变,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找到传承千年的精神内核——这就是在“国礼”中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