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艺博会路在何方?

莫迪康莫迪康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最近在研究中国当代艺术,又看了很多关于博览会的文章,想起来三年前看的《拍卖图录的文本解读》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个观点,大概意思是评价一件艺术品的价格和价值不需要参考同类别艺术品的交易情况,因为交易本身是一个市场行为,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难以有个准确的定论,而价格是市场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从市场交易的角度来看待艺术品的价值是个伪命题(大意如此)。

把这句话稍微调整一下,用来评论目前的国内艺博会更合适一些吧——评价一个艺博会的水平不需要看它与别的艺博会的比较,因为影响艺博会水准的因素太多且难以量化。但如果仔细分析每个因素,它们可以归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层面的,包括国家的文化政策、经济走势等;另一类是微观层面的,包括场馆设施、媒体宣传、运营团队等。 从历史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由宏观向微观转变的规律,因此判断一个艺博会的水平高下也可以从这两大层面来考量。

先谈宏观因素。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政策上的扶持是很重要的。纵观各国的发展史,无论是古典时期的意大利还是近代崛起的荷兰,其在文艺复兴时期能够率先走出国门的根源在于得到了当时的政策背书。但在中国,由于传统观念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直到八十年代初期,社会对于文艺尤其是艺术的认可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百废待兴”这个词形容当时的状态再恰当不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举办大型的博览会无疑会面临很多的困难。 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199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若干意见》后,整个社会对艺术的理解开始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个人开始投入到这个行业中来。由此一来,政府部门的背书虽然仍很重要,但已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说以前政府的支持主要体现在“政策允许”上(如减免税收等),那么现在更多的体现为“舆论导向”上,即通过官方媒体的宣传报道给一个展览项目或艺术节加以冠冕。当然,能拿到这样的“冠冕”是需要竞争的,因此能得此荣誉的项目必然是在诸多项目中最为出色的几个。

除了政府的褒奖之外,另一个衡量一个艺术节或博览会的标准无疑是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既包括直接的经济收入,如门票和销售现场所获得的收益,也包括间接的经济效益,如展会期间所产生的住宿、餐饮和其它配套服务的相关收入。当然,对于艺术来说,经济的衡量并非最重要的事,毕竟不是所有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之上。

最后谈微观因素。 一个艺博会能否成功举办取决于多个具体因素,其中包括了场馆设施、交通状况、媒体宣传等等。这里想强调的两个微观因素分别是主办机构和参展机构。

首先来讲,主办机构的层次会直接影响到这个项目的档次。如果由文化部门主办,则一定会享受到政策福利,但在创意和创新方面可能不会做得特别好;如果是商业机构自主办展,则很可能会带来耳目一新之感,但其先天不足之处在于缺乏公权力的加持。最好的状态是两个或多个单位联合主办,如此既可相互借力,又能保持必要的独立性。

其次来说,优秀的展项离不开优质的参展机构。如果说参展机构代表着这个项目的水准,那么主办机构则决定着这个项目的大体格局。两者缺一不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