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多少种玉?
这个问题好,我正好前段时间写了一篇相关的内容,直接贴过来吧! 说一个你们可能不知道的数据,据国家文物局统计,每年被盗掘的古玉器多达数百件,而被盗的遗址中31%以上都含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文物世界》2017年第二期) 这意味着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掌握了制玉技艺,并且用玉进行了祭祀、丧葬等宗教礼制活动。
我们常讲“和氏璧”,这个故事出自于《韩非子·和氏》。关于这璧的形状,书中记载是“尺二寸,重百二十斤”;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将和氏璧作为传国玉玺。而西汉文学家桓宽所著《盐铁论》中提到: “昔者楚人和璞而得宝,秦越人以璧易胡,此两壁,价值金百万矣。” 可见这传国玉玺的材质是青白玉,且价值不菲。
当然,和氏璧的故事还有后续。秦始皇将和氏璧做成传国玉玺之后,这个玉环成了“皇权神授”“天子至尊”的象征。汉朝建立之后,汉太祖刘邦因为觉得自己做皇帝名不正言不顺,于是拿了这块玉印在自己手臂上刻下了“受命于天”四个大字。这事传到汉朝外戚王莽听说后,也仿效刘邦用朱笔在玉印空白处写了四个字——“告安民侯君”,意思是告诫刘邦不要乱来。 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由于前朝篡位的负面影响还在,光武帝刘秀为了证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便将和氏璧刻成一块印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金印给戴了上去。 自此以后直至隋朝末年,这印一直作为皇帝印章使用。直到李渊建立唐朝,因唐高祖李渊出身胡商家庭,觉得用西域的胡字为姓有辱门楣,便把姓氏改了,这玉玺上的八个字也就变成了“受命于天、天子建极”。
为什么讲这么多和氏璧的故事呢?因为这些故事都在强调一件事——古之善琢玉者谓之“和氏”。 在我国古代,掌握制玉工艺的人被称为“工氏”或者“和氏”。之所以叫“和氏”,原因也和这璧有关。 清人檀石斋在《玉刀》中讲到:“凡琢玉者曰和氏。”并引用了明代学者曹昭的话作为注解:“世传琢玉者有三人,称三和。俱系羌族……” 原来,我们在古籍中常常看到的“和氏”实际上就是“和氏族的工匠”的意思。这些琢玉高手其实都来自同一个部落——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