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怎么抛光翡翠?
“抛光”这个词真的可以说得高大上,可以解释成:用磨光器物而使发光的意思。比如《后汉书·西羌传论》有言:“加之于足,则追奔轻捷如飞;削铁如泥,以之砍伐,触破坚顽。”这里面就把“抛光”和“打磨”的概念混在了一起使用。 不过这里要介绍的古法抛光并不是指这两个概念里任一个,而是单独的“光”字。它其实指的是一种传统的镀膜工艺——用光泽来修饰物品。这种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公元605年),当时叫做“照壁”,是用含氟石灰石研磨制成含有二氧化硅粉末的水溶液作为涂饰剂,涂在物体表面,干后坚硬光滑,犹如镜子一般。 后来到了北宋时这种技术传到日本,日本人称之为“砂镀法”,即用石英砂、醋酸或者硝酸作为介质,把需要的金属覆盖到工具表面。
在民国时期,我国还有专门记载这类技术的书籍,比如1934年由周作仁先生著的《漆器》中有讲到:“先以丝毛刷蘸取稀释后的油漆,涂于器表,然后置于盛有滑石的筐中,用力摩擦,使其光亮。如要特别光亮的话,还可进行二次乃至三次喷蜡。”这里提到的“滑石”其实就是含水的硅藻土,用它来做摩擦的材料,可以让最后效果更加细滑。 而现代的玉石抛光,实际上就是沿用古代的这种“光”字工艺,只不过更换了介质而已。现在普遍使用化学试剂抛光机来给玉器抛光,使用的药剂主要是氧化铝粉和抛光粉。前者是白色粉未状物质,主要起到润滑作用,后者为浅灰色细微粉末,主要含有氧化铁成分,具备染色功能,能将白玉染成淡黄色,让玉器看起来更明亮、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