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翡翠沁色?
“沁”,这个字有渗透、浸入的意思。“沁色”即指染色入里的颜色,常用于指代和田玉的色系,比如“羊脂白、青白玉、青玉”等。 而在翡翠行业,“沁”也有一个特指的含义——指翡翠表面附着的颜色,多呈浅褐色(如咖啡、藕粉)或者深绿色(如油青)。这是由于翡翠在形成过程中,周围环境中的矿物元素侵入其中形成的,因此也叫“次生色”或“后生色”。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虽然“沁色”在玉石行业中是个标准的行话,但人们口头上说到“沁色”时,概念可能并不严格,常常指的是“染色入里”的颜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真色”——这也是我们评价一块玉石颜色好坏的关键标准。 对于想深入了解翡翠的朋友来说,有必要搞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关于“沁色”的定义不用多说,大家看了图片就应该能明白。而“真色”又该如何理解呢? 可以这样理解:天然形成的色彩,都是“真色”;而那些经过人工处理的色调,则属于“假色”。 “假色”可以理解为是颜料染出来的效果,而“真色”则是天然形成的。所以有人把“真色”又称为“天然色”,以与“假色”相区别。
我们在鉴别真假的时候,主要也是看颜色的不同——“假色”往往是均匀一致的色调,而“真色”则有浓淡变化、深浅不同。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天然翡翠在形成的过程中,也会吸收周围的矿物质,从而产生一定的颜色变化,只是幅度非常小无法明显观察到。
而“假色”往往是在翡翠加工过程中,人工加入染料之后才出现的。我们可以从“无染色”和“有染色”两个角度来观察判断: A.在自然光下仔细观察,一般可见表面有染色的区域; B.在强光下仔细观察,可发现绝大多数地方都有微弱的染色现象,也就是“有染色”的区域会有荧光反应。 而对于天然形成的颜色部分,由于是无色差渐变的过渡,所以观察起来就相对较难。这就需要多做功课,多多积累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