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成品有些什么地方?
这个提问有点大,我简单地以“种”、“水”、“色”、“工”来粗略地划分一下,可作参考。
1、按制作工序来分,可分为:毛料(A货)、半成品(B+C货)和成品(C货);
2、按使用原料来分,可分为:毛料(天然翡翠)、染色毛料(染蓝、染绿、改色等)、烧色毛料(通过加热方式让部分原来无色或浅色的翡翠,变成橙黄色至棕色,提高其色调和亮度)以及人工合成翡翠(即玻璃种、冰种等材质的人造仿冒品);
3、按透明程度来分,可分为:透明(冰种、玻璃种)、半透明(糯种)、不透明(乌鸡种、干青种等);
4、按颜色深度来分,可分为:纯色(无色、白色)、淡色(淡绿色、淡蓝色)和艳丽色(深红色、紫色、艳绿色等);
5、按加工形状来分,可分为:玉器(手镯、吊坠、挂件、戒指)和摆件(山水雕、人物雕、花鸟虫鱼)两大类。 当然,上述分类标准并不绝对。例如,一块石头可能同时具有多种颜色的特点;而一块天然翡翠经切割打磨后,有可能变成一块适合做饰物的玉器,也有可能成为一件意境丰富的摆件……所以,以上分类仅供参考!
翡翠成品有镯子、戒面、挂件、配饰、摆件、山子等。
镯子是中国人的传统首饰,有着很长的历史,其造型源于玉璧和瑗。翡翠镯子,也简称手镯、手钏、钏、手环、手圈、手记等,多为中年女士所用。好的翡翠手镯呈圆筒状,也称光镯、纯镯或满色镯,一般为一色。市场上常见的多为福镯,即内壁稍窄的镯子。镯子的制作工艺是将一块和镯子大小相似的原料四周掏空,在表面精留一层皮肉进行雕琢,然后开窗,最后做磨。
戒面就是镶嵌首饰中用于制作戒指的材料件,也指镶嵌首饰中起主要装饰作用的材料件,常简称戒面。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翡翠戒面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要求在色彩、造型、工艺上符合审美习惯。翡翠戒面的色彩一般要正、浓、均、亮,常利用俏色巧雕等技法,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翡翠戒面的造型一般为长方形和椭圆形。翡翠制成品上呈凸起状的立体或浮雕图案部分成为件子,常用于镶嵌。
挂件本指用来悬挂的物件,这里指可悬挂于胸前、后背或腰际的翡翠制品,常用于佩带。常见的翡翠挂件有牌子、扳指、别子、坠子、胸花等。牌子也称牌或福牌,是翡翠制品中很常见的一大类,通常为长方形、花瓶形或古钱形状,常用来佩戴或摆放。扳指戴手的指头顶端,一般用于佩戴或把玩。别子一般为梅花形,常插在衣服上。坠子常用于垂挂于腰间,现已少见。胸花是现代新出现的装饰品,多为花的造型。
在封建社会,人们对玉有一整套的审美原则,称为德玉观。这种德玉观体现在首饰上,就要求首饰中必须配有发簪、耳环、手镯和手佩。发簪既能够起到簪发作用,也能够起到装饰作用,是古代女子的重要饰物。由于发簪需要插在发髻和发鬓的内侧面,因此发簪多为长条形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簪逐渐由固定发髻的首饰转变为装饰发髻的首饰。发簪多与钗或步摇等首饰成套使用。由于发簪在使用中容易损坏,因此传世品和出土品中完好的发簪较少,因此价格较高。耳环有吊坠和圆饼的造型,吊坠式一般用细链连接耳垂,圆饼式直接带耳垂,都需耳垂有孔才能佩带。耳环常与耳坠配套佩带,有玉制和金镶玉两种,金镶玉耳环比玉制耳环更常见一些。
山子本指山岳,玉山子是介于山水人物和器皿工艺之间的一种新的造型样式,是专供陈设赏玩的玉器,主要用深浮雕、镂雕和圆雕等技法雕琢而成。山子多以山水人物为题材,将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与玉器的造型特点结合,用立体的浮雕造型手法塑造山水园林景致,因此兼有绘画和雕刻的双重效果,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空间艺术造型美。山子大多制作考究,图案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