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最好的是什么颜色?
“色相”是色彩学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有“色相”,自然就有“色相环”了。 所谓的色相,就是不同波长的光线经人体眼睛反射后所形成的色彩差别,这些色彩的差别有着固定的波长范围。 在自然界中,我们所能看见的光线只是整个电磁波谱当中非常小的一部分,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是肉眼能见的电磁波频率范围是在300nm到700nm之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可见光”(visual light)。
除了“可见光”之外,其他的电磁波都被称为“不可见光”或简称“暗光”(dark light)。 从色彩上来看,可见光又可分为三个色调: 红橙黄绿青蓝紫 正是由于人眼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知有所差异,所以不同波长光线的混合使得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了不同的色彩。 而在所有色彩之中,有一种色彩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中性色彩”,即无色色彩(neutral color)。
从物理属性上来说,所谓的中性色彩即是波长介于红与蓝之间的光谱颜色,而这种色彩在人眼中的视觉反应是最弱的,因此也被称作“弱视色彩”(mild color vision)。 用专业一点的术语来说明这种色彩叫作“加色混合”(additive mixing)。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彩色照片、电脑屏幕上的文字等等,都是通过加色混合而得到的色彩。 加色混合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对光强很敏感,也就是说,在强光下,我们所看到的色彩和弱光下所见到的色彩是没有区别的,此时照片的曝光也是正确的;反之,在弱光环境下,即使照片的曝光准确,我们在观看的时候也会因为“补色遗忘”(color suppression)的缘故而觉得色彩模糊,很难准确分辨。
翡翠,是由多种矿石形成的玉石,主要成分为钠和铝的硅酸盐,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的地质作用,由硬玉、绿辉石和角闪石等组成的达到玉级的岩石,称之为翡翠。翡翠一般为细晶质,少数为纤维状交织结构,致密块状,玻璃光泽或油脂光泽,密度3.25~3.45g/cm3,折射率1.655~1.682,双折射率0.012~0.015。具有色鲜不褪,光滑如脂,硬度高,韧性强等特点,被誉为“玉中之王”而位居中国传统四大名玉(和田玉、象牙玉、独山玉和翡翠)之首。
翡翠有冰种、玻璃种、木那、冰糯种、糯化种、冰糯、芙蓉种、豆青种、水玉种、干青种、油青种、马牙种、白地青种、杨妃种、墨翠、紫翠、红翠等多种品种,颜色以绿色最为珍贵。一般翡翠价格由种、水、色、工、地五大要素决定。
所谓“种”是指翡翠内部矿物颗粒之间的关系,可分为老种,新种。老种翡翠结晶致密、水头足,十分细腻,几乎看不到内部结构,如玻璃种、冰种等;而新种翡翠内部结构清晰,具有柱状晶体及其它各种形态的矿物颗粒,常呈半透明,如芙蓉种等。
所谓“水”,其实指的就是透明度。透明度好的翡翠,给人一种清秀灵动的感觉,如在水中沐浴一般。翡翠的透明度常分为透明、冰粒、半透明、白沙雾、干白等。人们常用“水头”一词来表示翡翠的透明度,水头越足,则越透明。好的翡翠有“通”、“透”、“浮”、“亮”、“青”、“飘”等具体特征。“通”指无棉无脏、彻底通透;“透”指内部无棉,表层有极细小棉点;“浮”指内部有零星大棉团点,肉内无脏;“亮”指有棉且有脏,但不明显;“青”指内部有青色雾团,并有棉、点、脏;“飘”指肉内有青色,且棉点弥漫,透明度差。俗话说“外行人看色,内行人看种”。种水好、颜色正,才会出好翡翠。
所谓“地”,指不带翠性的“底子”,也就是色根之外的部分。底子主要分为玻璃地、蛋清地、藕粉地、冰地、乌砂地等。
在种、水、地都理想的前提下,颜色要浓正。
只有雕工细腻,技艺高,才会锦上添花。以上“五要素”中最重要的是种、水,它们决定了翡翠的底子,再是颜色,颜色的浓淡、正邪对翡翠价格影响很大。在同等透明度条件下,以绿、紫为最佳,其次是红、黄、蓝、白。但有些颜色是相宜相成的,如红、绿配在一起或者紫、绿在一起,会使翡翠增值。总之,一件好的翡翠饰品要“外美”、“内宝”,即美在色、形、理、工,宝在种、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