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哪个城市出翡翠?
这个答案有点长,慢慢看! 首先,缅北的帕敢(Pak Khat)是著名的玉石矿区,历史上第一个发现玉石的地方。1879年,英国探险家史迪威(G.E.Stevenson)在他的著作《缅甸黄金》中这样描述他看到的一个采石场:“这些工人在一个巨大的岩石层中开拓出一条道路,他们在那里开采矿石并运到河边。我在河岸上发现了大约300吨未经加工的矿石,看起来像砖头一样。它们都是绿宝石,一些里面带有黄色的纹理,是优质绿宝石……”
在史迪威之后的半个世纪里,西方珠宝商人才逐渐发觉缅甸的绿宝石和红宝石资源有多么丰富,其中不少人因为非法开采和走私而成为百万富翁。帕敢因此声名大噪,成为“亚洲翡翠之都”。 现在,帕敢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宝石采矿与加工基地。不过,由于过度开采,这里已没有以前那么繁华。 除了帕敢,小城市的密支那(Myitkyina)也是一个重要的翡翠产地,这里所产的玉石质量不错,价格相对也比较实惠。 在中国历史上,缅甸南端的墨脱县曾有“贡嘎雪原”之称,因出产高品质的冰种翡翠和玻璃种翡翠而得名。 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开始了对重工业的投资和建设,其中就包括建设矿山机器制造厂。为完成这一任务,几千名中国人来到墨脱,在当地建立起自己的驻地。他们修建桥梁、道路,打通运输线路,最终使这里的玉石能够运出去。
时至今日,在墨脱县城还可以看到那些已经破旧的建筑,以及边缘有些坍塌的厂房。 如果说以上几个地方产出的玉还算得上是正儿八经的缅甸玉的话,那么下面要说的几个地方产的玉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垃圾玉”了。 所谓的“垃圾玉”并不是指这些玉石的品质不好,而是说它们的来源——这些玉都是在开采锡矿、钨矿时作为副产品被提炼出来的,属于“废品回收再利用”的产品。因为这些矿物在提炼过程中会被氧化,所以这些玉的颜色大多呈现灰棕色或油青色。虽然品质不算好,但是做工还是比较细致的,而且价位也相对比较便宜。
在缅甸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分布着大量的钨矿和锡矿。在矿工们挖下的深达数百米的矿井底部,往往可以看到一些绿色的玉石。这种天然绿色玉石的主要成份是透闪石,硬度较高,质地细腻,韧性也很好。
除了以上的产地之外,在缅甸的最北部还有一种叫“猫胶”的石头可能含有玉石成分,但是尚未得到证实。这里生产的玉石据说可以用作雕刻材料,但是品质很差,价格也很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