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种水好怎么形容?
在行内,我们通常用“种”、“水”这两个字来描述翡翠的质地好坏和透明度高低。其中,种是评价翡翠的质地优劣,而水则是评价其透明度高低。 若是我们看到一块翡翠,说它“种老”,意思就是指该玉的质地细腻致密,颜色均匀,硬度较高,不易磨损,且具有较好的耐久性;反之,如果它的“种嫩”,则说明该块玉石的结构松散,硬度低,稳定性差,容易受损,不宜进行雕琢,价值也相对较低。
除了“种”以外,我们还会用到“底”这个概念。所谓“底”,其实是指除去表面光泽等外观特征之外,翡翠内部的质色状况。它可以是颜色,也可以是瑕疵、杂色等情况。一般说来,优质的翡翠,要求内部干净通透,毫无杂质或颗粒感,也就是所说的“底”好。反之,质量差的翡翠,其“底”往往粗糙,有较多结构,或者颜色发黑,或者是灰色调,即我们常说的“底子”不好。
当然,对于这“种”、“水”、“底”的概念,并没有绝对标准的划分,而是依据客观现象作出相对的判断。而且,这些概念对于不同品种、颜色的翡翠而言,意义也存在着一定差异。但无论怎样,只要我们对翡翠的基本特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判断一件翡翠的真实品质了。
质地是指翡翠的结晶颗粒大小和胶结情况。根据质地不同我们通常将翡翠分为玻璃种、冰种、豆种、芙蓉种等等。玻璃种、冰种的翡翠常被称为高品级的翡翠,这类翡翠的结晶颗粒十分细小,透光性好,具有玻璃光泽。在强光照射下,绿色鲜活,透明如水。在实际鉴定中,一般透明度(水头)好的称为“水种”翡翠,透明度差的称为“干种”翡翠。透明度(水头)好的翡翠具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表面光滑。透明度(水头)差的翡翠为油脂光泽或腊状光泽,一般不透明,表面会有凹凸不平的现象。由于翡翠是具有定向硬度的矿物集合体,在打磨抛光时,硬矿物的表面光滑,而被硬矿物磨削的软矿物呈凹坑状(见图10),影响透明度(水头),从而影响翡翠的种质。
市场上常有一些有酸蚀网纹的B货翡翠冒充质地一般的真翡翠,它们在透明程度、颜色的分布上存在很大差距。B货翡翠表面常在强光照射下常出现“浮”、“花”的感觉,不自然,肉眼即能很容易分辨。一些透明度很低的豆种、干青种翡翠经人工染色后充蜡成为俗称的“金丝玉”的C货翡翠冒充价值较高的紫罗兰翡翠,紫罗兰翡翠的“丝”较均匀细腻,呈平行或弧形出现,“藕断丝连”的结构明显,而C货翡翠在弧面型宝石的最厚处常有团块状的紫红色,紫色较生硬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