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厚好还是博好?
这个没有绝对的说法,需要根据实物的具体情况而定。 影响翡翠价值的原因有很多,种水、颜色、质地、工艺等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中,种水是首要因素,因为种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的通透度,也就是透明度,而透明度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有些相差一个级别价格甚至能差出数倍之多。例如同样为糯种的翡翠手镯,有玻璃光泽的与没有玻璃光泽的价位会有差异,有冰渣感的与没有冰渣感的价位也会有差距,而这一切都是由种决定的。
当然,其他影响因素也很重要,譬如有人说色鲜亮的好,有人说淡色的更贵,其实这都是事实,但影响却不如种来得直接。 在判断一件翡翠的好坏时,应该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综合考虑,而不是盲目地以偏概全。毕竟好的东西总会有它存在的道理,只要价格能在合理的范围内,没有明显瑕疵,那么就可以考虑入手。
我们常说的器型其实就是指一件成品的底子轮廓和厚度等。在翡翠成品中,器型和色相、水、底等同样重要。如果器型不过关,再好的色和水也拯救不了这件成品。
器型包括轮廓、厚度等多方面,今天说说厚薄的问题。
一般而言,我们说一件翡翠成品厚时,表示此件成品的厚度大于其轮廓的其它尺寸,反之为薄。但厚薄也有利于翡翠价值的衡量标准。所谓厚好还是薄好,其实是因色相等情况各有不同。
在一件成品的价值中,器型的分量并不亚于色和水的价值。
如果一件成品厚度过薄,色相及水的品质再好,也不会太值钱。因为过薄的成品,其内部结构往往不够紧凑,透明度也不够好,而且在长期佩戴或把玩中易破损,品相及价值会打很大的折扣。因此,选料时应选择厚一点的料。
不过,如果一款成品色相、水和底非常好,器型也较为漂亮紧凑,这样的成品就无需追求太厚,稍薄一些也无大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