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从什么时候出现?

和瑞浩和瑞浩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放结论,个人认为是在明末清初开始流行开来。 原因如下: 1.考古发现明朝中晚期开始大量出现翡翠制品,而清代更是多如牛毛;(证据见下)

2.明代中期开始中国开始出现进口缅甸宝石的记载;

3.明代中晚期开始中国出现大量宝石矿场,其中以翡翠为最;

4.明代中晚期开始中国出现私人贩运宝石的现象;

5.明代中晚期开始中国出现宝石的交易和鉴赏文献。

下面简单罗列些能看到的明、清时代的翡翠器物。因为现在大多数博物馆都不会允许拍照,所以只放一些本人拍的其他网友分享的图片。

明代器物:

1.苏州博物馆收藏的明代五彩镂空雕翡翠饰件 2.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代翡翠葫芦形佩 3.台北故宫馆藏的明代翡雕龙纹璧 4.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的明代翠玉白菜 清 代器物:

1.辽宁博物馆所馆藏的清乾隆御制碧玉翡翠西瓜形佩 2.北京协和医院所珍藏的雍正时期翠玉碗 3.北京故宫博物院所珍藏的清晚期翠玉过梁龙纹璧 4.台北故宫所典藏的康熙翠玉雕鹅式杯 说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汲秋荷汲秋荷优质答主

翡翠一词,在清代以前并未见诸于文献记载。翡翠一词真正作为宝石名词在清代文献中出现当以清郑庭櫆《燕谭始末》(作于康熙年间)为最早。郑庭櫆(1716--1748)字玉叔,别字叔子,满洲镶蓝旗人,其《燕谭始末》二卷,记清世祖、圣祖时臣工贤奸善恶,是雍正、乾隆朝时人记康熙(康熙帝年号,1662--1722)、玄烨时事,是清前期珍贵的史料,所记极详尽且切合事实。该书卷下记载:

“前云南金马、碧鸡二山产玉曰绿玉,非美材,故人不贵重之。康熙初,吴三桂据云南,贡使至京,忽呈一物,色翠绿,上稍带红,莹滑融澈,光彩四射,其形椭圆如巨卵,以为进御之物,帝得其物亦甚喜爱。次年又复来贡,且以绿玉制器皿、佩饰之属充方物。时京师尚朴,上既喜此物,臣下因仿制器玩为之用,而四方商贾,由此云集,利至京师者,指不胜算。是进绿玉之奸臣,祸国殃民之害虽未臻于极,而启天下奢华之习,使数十年宽仁之治顿至奢佚,殆不止吴三桂为滇寇之先声已也”,“后吴三桂反,滇玉亦遂不复来进,其在吴邸者亦多散。京中豪贵始争购求,价增五十倍。滇玉渐希,而货之出缅甸者代之。缅玉即真玉也,有大若升斗者,色又极鲜妍,于是滇玉之价亦渐贱。”

在这里,郑庭魁把吴三桂时从云南金马碧鸡山进贡的“绿玉”叫“滇玉”,而“缅玉即真玉”则指缅甸翡翠,所以郑氏所记可看作缅甸翡翠出现于我国并大量取代产于本国云南而名“滇玉”的“绿玉”(指翡翠而非绿松石)的见证。吴三桂在云南叛乱失败后,“滇玉亦遂不复来进”是指产于云南的“绿玉”绝贡和买卖停顿而言,而非指产于缅甸的和云南“绿玉”同为翡翠的“缅玉”绝贡和商品停顿,因为就在吴三桂叛乱失败后的两年即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缅王仍向清廷献贡缅甸玉料:

“缅甸贡玉十块,其二甚大,有绿点纹,贮巨盒中”,足证缅甸翡翠在吴三桂叛乱失败后至郑庭魁记述成文的康熙年间(郑庭魁记述的年份,应在其去世一年以前即清乾隆十三年,1747年以前)已取代“滇玉”成为京中上层社会制作和使用佩玩器件的玉石重宝。

郑庭魁《燕谭始末》成书后31年即乾隆四十四年(1779),周凯(?--?)字舜徵,号莲舫,江苏嘉定县人,《清史稿》263卷有传。康熙年间两广总督,所书《白香纪闻》一书,记述了其在两广任职时的见闻,书中记述道:

“翡翠出缅甸,绿如草坪,微带红纹,通体皆明澈,玉人以为佩,价亦甚巨。”

书中又记缅甸玉王:

“缅甸山中产大玉曰玉王,长五尺余,圆径二尺,色皎洁无瑕,土人用黄布包之,有僧一人侍其旁,时以手加其上,稍不敬,则病且死,王即以为罪。缅甸王至其处,则以牛马祭而取之。玉王至,悬之宫中,国人过者皆叩头莫敢仰视,以为无玉无王。每三年献之朝廷。”

这里所记的“玉王”,是产于缅甸而进贡清朝廷的翡翠大料,有如此重的规矩和礼遇,可见缅甸翡翠在清乾隆时期的显贵和稀罕了。

乾隆五十八年(1793),陆以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