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皮是什么意思?
“皮”在行内特指翡翠表皮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外观、颜色、质地、结构等。对于一块翡翠原料来说,“皮”是它外在的表现形式;而对于一件翡翠制品而言,“皮”则更多地被赋予“色”与“种”的含义。 在讨论“皮”时,我们不得不首先明确一个前提——并不是所有外表披着的“皮”都具备相应的价值。因为“皮”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天然形成的“皮”往往会有种种不足为奇的表现。当我们将其用于评价翡翠的价值时,“自然”是我们必须首先考虑的前提条件。
也就是说,只有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皮”才具有存在的价值,而那些经过人工处理的“皮”(如染皮)则不具有任何价值。 由于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我们很难定义“皮”的具体形态,但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体会,对“皮的优劣”作出大致的判断。优质的“皮”应具备以下特点:表面光滑,无腐蚀痕迹,无裂纹;色调柔和,分布均匀,不浓不淡;质地细腻,半透明至微透明,透光性好;结构完好,未受到破坏,有糯化感或冻感。反之,粗糙、暗淡、颜色不均一、透明度差的“皮”质量较差。
不过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管优质“皮”的特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翡翠的优质特性,但我们无法以点盖面,认为具有优“皮”必然意味着这块翡翠整体品质都很好。 “皮”仅能作为评价翡翠价值的一个参考指标而已,而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除了天然形成的“皮”外,还有一些由人类行为而形成的“皮”,如经浸泡后形成的“水沫子”和染色剂处理后的“烧红皮”或“熏黄皮”。对于这些因人为原因而形成的“皮”,我们的态度应该是明确的——完全不值得推崇。
我们来聊聊什么是“皮”。皮位于翡翠矿体的外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薄层,一般有绿色和色(褐黄色或褐红色)两个层次构成,绿色属于翡翠的低质种份,水份差,色杂,有时还有黄雾相杂,是由于原生色翡翠在次生地质作用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导致的;赭黄色或褐红色属于次生氧化和浸蚀改造翡翠的结果,有的翡翠没有黄色皮,直接由褐色或黑色皮。
有皮的翡翠有山石皮壳,半山半水石皮壳和水石风化皮壳三种,一般有皮的翡翠颜色从内到外,有一个变绿到变黄,再到变黑的变化。皮是具有翡翠原料的本性,并且是长期地质作用的产物。皮在翡翠加工过程中,常被保留下来,我们称之为“老坑玻璃种”、“糯冰种”、“绿翠皮壳”、“紫罗兰翡翠带皮种”或“芙蓉皮翡翠”等。
皮和翡翠是一体的,由内到外有着物理和化学上的连续性。皮的外表有一层风化砂壳,其下为风化松散的颗粒,颜色多呈黄褐色。皮下有绿、红、黑色的网状裂纹。有经验的老艺人可根据皮壳外的颜色、质地、壳性、水性和龟纹裂、颜色和沁色等来判断翡翠的种份、水份和色根等,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看皮壳”,这是一般人或无经验的人难于掌握的,皮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翡翠成品的质量。
“绵皮”和“水皮”这两种皮是翡翠的缺陷。绵皮表面有疏松多孔的砂质结构,呈粉红色、褐色、红色,并常夹有黄色、绿色的浸染斑状。“水皮”是一种由风化黄铁矿的次生矿物以及褐铁矿形成的黑色铁质包膜,有毛玻璃感。通常人们说的“有皮”即指有绿色的皮。
最后总结一点:一块上等缅甸水沫子原石,上面带什么皮都很正常的,有黄皮,黑皮,红皮等等,一般我们叫它们脏皮,上面会有一些风化点,坑点等等。真正的水沫子石是没有绿皮的 ,如果有绿皮,上面的绿皮也都是脏绿(脏绿就是指水头差,色不正,色散不开,色和料色有冲突的绿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