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脱砂?

干弦蔚干弦蔚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要了解“脱砂”这一概念在珠宝界的含义。 “脱砂”并不是指玉器表面的抛光粉没有清洗干净。如果是因为表面抛光粉没洗掉而影响了美观,这仅仅叫作“失蜡”或“失光”。 所谓的“脱沙”,其实是指玉器经过打磨抛光后,由于内部结构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了缓慢的位移变形现象;或者因受热而产生的物理变化。这种现象称之为“脱纱(声)”或“脱胶”。

可以理解为:原本镶嵌在翡翠晶体之间的纤维状物(硬玉颗粒),在经过打磨抛光之后向两个方向散开,就像丝绸被撕裂一样。 这样的描述可能还不够形象,那再来看看下面这张图片就更容易理解些了: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脱硫(音shā)”和“裂”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脱硫(音shā)”是一种无裂痕的破坏形式,仅仅是结构的变化以及表面光泽的减弱;而“裂”则是玉石表面出现纵横交错、长短不一的裂痕。虽然二者都会影响到玉器的品质,但是“脱硫(音shā)”并不一定会使得玉器价值大跌,而“裂”一定令其贬值。 那么,造成“脱纱(声)”的原因有哪些呢?

1.抛光时温度过高导致。

2.雕刻时用力过度导致。

3.自然损耗(风化)所致。 但以上原因都是导致“脱纱(声)”的原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目前对于“脱纱(声)”发生机理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定论。有学者认为[1],硬玉矿物的颗粒间结合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即串联(串联结构)、并联(并列结构)、聚片双晶(复瓦片状结构)以及无定向排列。其中并联和聚片双晶是最常见的两种结构。

一般情况下,并联结构的玉器容易“脱纱(声)”,而聚片双晶结构的玉器则不易“脱纱(声)”。这是因为并联结构中,各相邻硬玉矿物间的接触面并不垂直,而是形成一个倾斜的交界面。当玉器受到外力摩擦挤压的时候,这个接触面就会上下运动而产生磨损。这种相对运动会导致接触点处的晶体产生微小的塑性移动,并且使部分离子相互交换位置,这样就在表面形成了凹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脱硫(音shā)”。 而聚片双晶结构的玉器,由于各晶体之间是通过双晶链连接而成,所以外力很难直接作用到单个晶体上,一般不容易发生“脱纱(声)”。只有当双晶链中某个环节断裂从而导致整个结构失去支撑才会产生“脱纱(声)”,这种情况比较罕见。

芮亦芮亦优质答主

翡翠原石具有明显的风化带,从外到内依次为外皮→松花→雾 →芯。脱砂现象多发于外皮与松花、松花与雾这二者之间。“脱砂皮” 是指在风化带的某个区域(常在松花处),风化带界面(也就是断裂带)上的裂隙、颗粒间空隙中充填了石粉、黄铁矿,甚至含水的次 生矿物,当受到水流冲刷时将这层(皮壳的某一段)给淘空了,外皮 和翡翠雾或者芯的联接被破坏了,这样使得翡翠芯透过水洗层的裂隙 凸现于外。

有脱砂现象的翡翠原石多数为半山半水场口,水石或者山流水被水 蚀的过程中,外皮比较松的地方被淘空,在水流的冲击下形成一个裂 口,从裂口可以看到里面的料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观察到 的可能,如雨后在小溪中被冲刷的石头,有些也会出现脱皮形成裂口 的现象。脱砂皮也是一类皮壳表现形态。

脱砂皮外皮为黑色,皮壳上有红色、橘黄色或绿色等颜色的砂粒附 着。在水冲石和山流水翡翠中比较多出现,脱砂皮的石头有一定程度 的风化,形成薄的外壳,经河水冲刷,部分石英岩外皮被冲掉,形成 一道缺损,在此缺损处可观察翡翠芯子的颜色及内部质量。

裂痕皮也是皮壳中的一类表现形式,裂痕皮的裂纹产生于砾石的整个 风化壳体中,多出现于绿色不均匀分布的翡翠砾石上。裂纹具有穿透 皮壳及翡翠料心(雾区)的本领,裂纹较锐利,延伸性好,多呈平行 产出。裂纹成因与应力有关,应属于张性裂纹。裂纹的产生,有可能 是翡翠原生矿破开或搬运过程中发生,也有可能在风化阶段后期,绿 色分布不均匀的翡翠砾石的脆性、强度和密度具有一定的差异,从而 产生内应力使翡翠内部产生裂纹所致。

裂痕皮有各种颜色,有石粉和铁质等充填。在有裂痕的外皮处,由于 裂隙的存在,利于一些次生的矿物和物质(石粉、铁质等)沿着裂隙 充填进入,使裂隙处的颜色与外皮其他部位不同,从而为解料者提供 了一个观察内部情况和定位下刀的地方。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