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玉白菜有几个?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叫“老坑”、“新坑”的货,其实这些词语都是指代翡翠开采出来的地方,而“老坑”就是指年代比较久远的矿坑,因为开采的时间比较长,内部的矿物元素趋于稳定,形成的翡翠质地也比较好;而“新坑”则是指近十几年才开采的矿口,因为时间比较短,其中的矿物成分还处在运动状态,所以形成的翡翠结构会相对粗糙一些。
但无论是老坑还是新坑,其本质还是天然形成的,因此无论内部的结构多么细密,依然会有细微的缝隙,所以在佩戴的过程中,人体分泌的油脂和汗液都会渗入到里面去,久而久之就会使表面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这就是所谓的“包浆”。而经过长时间把玩的翡翠手镯,颜色也会变深,看上去更加美观,此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假的,这恰恰证明了它确实是天然的。
天然翡翠由于内含物的情况各不相同,所以在光线照射下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视觉效果,有的显得透亮清澈,也有的看上去比较沉闷晦暗。不过只要多了解关于它的知识,并学会正确地把玩保养,就可以使它一直保持较好的状态。
台湾故宫的那颗“翠玉白菜”原本是清朝沈阳故宫珍贵的玉器收藏,白菜底座上有一红色小蟹,寓“清白”之德与“金玉”之富的祈愿。“翠玉白菜”由于形象逼真,巧用俏色,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代表中国玉器文化的含蓄之美、隐讳之美和写意之美,已经成为“镇馆之宝”和象征。
这颗玉白菜于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被清宫收藏,在北京故宫被珍藏了100多年。北平沦陷后,被运往南京国民政府首都故宫博物院。1948年冬天,随同大批故宫文物一起运往台湾。
台北故宫的“翠玉白菜”以实物入藏,“玉牛”是现代根据实物制成的放大模型。“玉兰绶带”、“竹篓青白玉瓜”都是仿清宫旧藏的现代工艺品,上面的木底座是后配的。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玉白菜共有四颗,颗颗精雕细琢,巧夺天工,象征着“菜根香处,国泰民安”。
白菜玉器在清代非常盛行,用玉白菜做为贡品或礼品也有相当多的历史,这些玉白菜无论在形式或质量上,都不亚于台湾“翠玉白菜”。
我们这里介绍的“白玉白菜”和“白玉兰花螳螂”虽然在形式上和台北收藏的“翠玉白菜”相似,但是没有刻意把“白菜”作拟人化处理,而是更注重玉器的玉质和玉色的利用。这颗白玉白菜为清朝宫廷所制,玉色洁白,仅在菜帮的侧面有部分微透鹅黄,白菜由菜梗、菜帮和菜叶3部分组成。菜叶紧紧相抱,中间有一裂隙,伸入菜心,裂隙中玉质白润纯净,如滴水穿石一般。叶片自然舒卷,脉络用双勾技法刻成,清晰明快。菜身用平直光润的长发纹饰,表现茎叶柔嫩多汁。整体造型饱满圆融,纹饰精细,线条回环自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玉器珍品。